第63章(3 / 4)
你满意就好。太后睁开眼,偏头看过来。
就像她跟皇上说的,太子自小长得齐全,自身又优秀,是她所有的孙辈中最出色的一个。
又是储君,她对太子总是高看几分。
可他性子太冷,不管她怎么想同他亲近,始终觉得隔了一层。
让太子真正疏远她应该是在他九岁那年。
国宴上,太子一首诗,不仅让清王大惊失色,更让太后背脊发凉。
才几岁的孩子,居然作诗暗讽清王有谋朝篡位之心。
这是尚未登上九五就先犯了帝王猜忌的通病了。
当时她又是震惊又是愤怒。
既担心朝臣借此大做文章,又担心周明帝因此怀疑清王有不轨之心。
寝食难安数日,病了一场,还是周明帝亲自前来宽慰她。
周明帝说他与清王、廉王虽非一母同胞,但自小一起长大,只要他们忠心朝廷,不犯什么大错,他们就永远会是大周尊贵的王爷。
毕竟是她一手养大的,周明帝性子太后也了解,他既然这么说,就是这么想。
太后放了心,病也就渐渐好了。
身体好起来,太闲了,太后又开始胡思乱想。
周明帝那儿她是不担心,可太子一想到国宴上太子念诗的表情,她心里就跟长了毛似的。
其实九岁的孩子念诗怎么可能会有什么特别的表情,更别说太子自小情绪内敛,甚少有情绪波动。
太后不想承认,是她自己往太子身上套了副面具。
这个面具的表情,让她想到以后,这个以后便是太子登基后。
思索几日后,太后就瞒着帝后将太子叫来了慈宁宫。
她旁敲侧击问起那首诗,太子道:皇祖母不用在意,恰好那日孙儿在帝训上看了几篇摘记,正好清王叔父让孙儿指教,有感而发而已。
太后尚记得她那时说的是:太子是储君,一言能直接定人生死,更需谨言慎行,如果拿不准话该不该说,那便不能说出口。
她说这话时已经带上了训诫的言色,太子却还能一如既往冷静自持。
也不跟她争辩,只说孙儿谨遵皇祖母教诲。
他越是这样,太后就越觉得这孩子心思重。
后来清王进宫,母子俩敞心细聊过后,太后再看大儿子就发现这么短短几日他人就已经消瘦了许多,太后心疼极了。
当时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她居然抱了让周明帝另立太子的心。
当然储君废立是关乎国本的大事,太后当然不可能明说。
只在一次寻常的家宴上,捧一踩一,说了几句意味不明的话。
当时帝后估计都没有反应过来,太子却一语道破她的心思,让她瞬间下不来台。 ↑返回顶部↑
就像她跟皇上说的,太子自小长得齐全,自身又优秀,是她所有的孙辈中最出色的一个。
又是储君,她对太子总是高看几分。
可他性子太冷,不管她怎么想同他亲近,始终觉得隔了一层。
让太子真正疏远她应该是在他九岁那年。
国宴上,太子一首诗,不仅让清王大惊失色,更让太后背脊发凉。
才几岁的孩子,居然作诗暗讽清王有谋朝篡位之心。
这是尚未登上九五就先犯了帝王猜忌的通病了。
当时她又是震惊又是愤怒。
既担心朝臣借此大做文章,又担心周明帝因此怀疑清王有不轨之心。
寝食难安数日,病了一场,还是周明帝亲自前来宽慰她。
周明帝说他与清王、廉王虽非一母同胞,但自小一起长大,只要他们忠心朝廷,不犯什么大错,他们就永远会是大周尊贵的王爷。
毕竟是她一手养大的,周明帝性子太后也了解,他既然这么说,就是这么想。
太后放了心,病也就渐渐好了。
身体好起来,太闲了,太后又开始胡思乱想。
周明帝那儿她是不担心,可太子一想到国宴上太子念诗的表情,她心里就跟长了毛似的。
其实九岁的孩子念诗怎么可能会有什么特别的表情,更别说太子自小情绪内敛,甚少有情绪波动。
太后不想承认,是她自己往太子身上套了副面具。
这个面具的表情,让她想到以后,这个以后便是太子登基后。
思索几日后,太后就瞒着帝后将太子叫来了慈宁宫。
她旁敲侧击问起那首诗,太子道:皇祖母不用在意,恰好那日孙儿在帝训上看了几篇摘记,正好清王叔父让孙儿指教,有感而发而已。
太后尚记得她那时说的是:太子是储君,一言能直接定人生死,更需谨言慎行,如果拿不准话该不该说,那便不能说出口。
她说这话时已经带上了训诫的言色,太子却还能一如既往冷静自持。
也不跟她争辩,只说孙儿谨遵皇祖母教诲。
他越是这样,太后就越觉得这孩子心思重。
后来清王进宫,母子俩敞心细聊过后,太后再看大儿子就发现这么短短几日他人就已经消瘦了许多,太后心疼极了。
当时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她居然抱了让周明帝另立太子的心。
当然储君废立是关乎国本的大事,太后当然不可能明说。
只在一次寻常的家宴上,捧一踩一,说了几句意味不明的话。
当时帝后估计都没有反应过来,太子却一语道破她的心思,让她瞬间下不来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