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如《大戴记保傅》曾记载:“帝入太学,承师问道。”
  太学自成立起,前来读书的人就络绎不绝,虽然后来设立国子监,但太学依旧与国子监并列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只是虽然是学府,却不是如同现代学校一般,不分贫富,人人可上。
  能在太学念书的学生,要么是官二代,比如著名词人李清照的第一任丈夫“赵明诚”就是。
  他父亲是“赵挺之”,曾在宋徽宗年间担任过宰相。
  要么是学问出众、天赋异禀、成绩优异的天才,在县学、周学等地方学校出类拔萃,才能被推荐进入大学。
  如果非要比较,大概就是现代的清华、北大?
  而太学能做到广揽天下英才,自然也是实力雄厚。
  因为但凡太学学子,都不用交学费、学杂费,由朝廷全包,甚至每个月还能领到几百文到一千文不等的助学金。
  当然,无论是哪个要求,以傅霁景的条件都能完美满足。
  傅家又家财万贯,自然不可能贪图每个月能领到的助学金。
  之所以要送傅霁景进太学,是为了太学的师资力量。
  毕竟每任太学博士,都是经过朝廷层层考核选拔出来的大儒士,具有真才实学。
  太学之内又要求严苛,每月一小考,每年一大考。
  经义、策论、刑律、诗词……不一而足。
  在这般紧锣密鼓的教学之下,经名师指点,与五湖四海的天才共同竞争,人会取得飞速成长。
  傅家对傅霁景期望甚大,自然不会错过。
  所以在傅老爷做下决定后第二日,傅家众人就替傅霁景收拾好了箱笼,把人送到了太学门口。
  杏安坐在马车上送傅霁景进门。
  金灿灿的日头底下,笑容格外绚烂好看。
  “二郎,今个儿午时想吃什么?我去告诉柳娘子一声儿。”
  傅霁景脸色涨红,也不知是被晒的,还是被杏安笑的。
  “柳娘子做什么都可以,我不挑。”
  傅霁景背过身走进门,但没两步,又停下,转过身语气温柔。
  “今日日头大,出门切记小心些。”
  虽然没加主语,但杏安是个鬼精灵,欸了一声,笑嘻嘻道:“这话我定然转告柳娘子知道。”
  说完,一溜烟儿跑走了。
  与此同时,柳金枝那边已经开始做菜了。
  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汴京的市井生活,所谓“雪槛冰盘,浮瓜沉李”。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