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既然是这样,他必须赶在楚军溃败之前,先让人护送王上离开楚国。
  项渠一惊,
  “父亲,此事请您托付给他人去办,渠愿追随父亲同生共死....”
  “我楚军人心不稳,朝夕之间落败至此,现在除了你,我谁也信不过!听我军令行事,勿须多言!”
  见长子流着泪应下此事,项燕总算放下了担忧。
  他望着遮天蔽日的黑旗,下令诸将以楚歌鼓舞士气背水一战。
  ...
  李世民看着对面的阵列,感受着楚歌中传达的誓死决心,涌起了几分复杂的心绪。
  在这时代,并没有什么“我非夷狄,华夏一家”的概念,秦人视六国为死敌,六国之人,又何尝不互视对方为死敌?
  这片土地分裂了太久,五百年的漫长时光,各自为政的诸侯国度,让人们早已忘记他们都是炎黄之后,身上流着同样的血脉。
  而自古一山难容二虎,只要这种分裂存在一日,战争,就永远会与之共存。
  要想终结这个混乱的世道,为天下百姓开创出一个安稳的社稷局面,就只能以战止战,用失败者的鲜血,来铺就一条从此四海无战火纷飞的大道。
  这就是乱世的残酷,胜则生,败则亡,如果秦国不这么做,别人就要这么做——
  最后只能有一个胜利者,带领那些在战火中活下来的百姓,走向一个新的开端!
  随风飞舞的猎猎黑旗下,李世民轻叹了一口气。
  但是,楚军想用集体的慷慨赴死,来激发楚国人抗秦的无上怒火这个盘算,未必真能实现。
  因为,秦军与楚军决战只是他计划中的一环,而实际上,他们并不会与楚军战至最后一刻。
  在他和吕不韦商议的另一环里,还连接着一个对秦国而言至关重要的安排....
  无论如何,这一回秦国灭楚,绝不会再树敌众多了。
  ...
  奉命带两千人去王宫转移楚王的项渠,却听到了一个令他目眦欲裂的噩耗:
  楚王熊悍,死了!
  熊悍是气疾突发而亡的,而据太医们所言,并没有任何中毒的迹象。
  这样一来,宗室们在准备丧礼之时,为了迅速安抚朝政,只能紧急扶持楚王的同母亲弟熊犹登基,做了新一任的楚王——
  谁让熊悍至今无子,而先王膝下,也只剩下熊犹这个身体孱弱的王嗣了呢?
  项渠赶到寿春王宫时,正好碰上了新王简陋而仓促的登基大典。
  事已至此,他当然不能带着熊悍的尸体北上避祸蛰伏,只好把项燕的计划告诉了新君熊犹,想立刻带着对方启程前往琅琊。
  然而他这话一出口,就遭到了李太后和景嘉的激烈反对,他们坚决不许项燕把新君送去齐地。
  扑了个空的项渠无奈之下,只好奉命又带着这两千人返回了战场。
  哪知,前脚他刚回到蕲城战场、做好了宁为玉碎的准备,后脚,新楚王熊犹就命人送来了一道诏书: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