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因此,在得了圣谕之后,徐乐便下令各地分会,将准备好的赈灾物资运往灾区。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木棉你传信各分会,准备一批药材送往灾区。药材的价钱,就走成本价,国难当头,咱们也不好发这个国难财,但也不能做亏本生意。”
  钱财可以捐赠,但不能无底线的给,只要成本价,自己已经算是极为有良心了。
  趁着国难发财的商人不少,但鸿昌海盟现如今要的是名,不必发这个国难财。
  户部那边,想来会给些好处出来。
  如徐乐所料,中午皇帝的圣谕才下,晚上户部就传出消息,鸿昌海盟今年的税收,月降可降3厘。
  月降了0.3%,那一年就是3.6%,这3厘的税不是胡乱降的,鸿昌海盟现如今一年的税收约八百多万,降3厘,一年就减了24万白银,就抵了鸿昌海盟运输的费用。
  户部尚书蔡珅虽然抠,但该出的血,他还是会出的。这一次赈灾,两大海盟加几大商会,很明显真正能顶事的只有鸿昌海盟,所以有什么好的政策,蔡珅第一个考虑的肯定是鸿昌海盟。
  至于耀星海盟,能不发国难财,蔡珅就念阿弥陀佛了。
  这一次黄河决堤过于蹊跷,蔡珅也不是没有怀疑,他作为户部尚书,在某些事情上,是十分敏感的。
  这段时间,耀星海盟动作频频,这后面定然有那些勋贵与皇室宗亲的手笔。
  有时候,人心之恶,每每都让蔡珅胆寒。
  蔡珅不敢多想,让户部的小吏们,加班加点的打算盘,从各处挪银子,采购粮食、药材、布料、成衣等物送去灾区。
  蔡珅又找到内廷的人,去京中各大商会总部拜访,找人捐钱、捐粮,还要派人与督察院的人,去州府县城等地,压制物价,忙得脚不沾地。
  第73章 赈灾
  户部筹备好一批钱粮之后,林如海与五皇子就出京赈灾,他们刚出京,皇帝随后就派都察院的人去各处盯着,每次赈灾总有贪官污吏朝赈灾银款出手。
  户部拨出去的百万赈灾银,能有七十万用于赈灾,都是下面的贪得少。
  此次黄河决堤事有蹊跷,皇帝恼怒,只怕这是下面的那些人,为了发财做出的事情,因此发了狠,要抓出一批人,杀鸡儆猴。
  兕姐儿抱着一沓的奏折,这些都是分类整理好的,皇帝现在要批的折子实在是太多,一些不重要的折子,就看了兕姐儿整理出的纸条上的内容。
  这样看折子,只用看重点,确实减轻了很大的负担。
  皇帝看完就批复,夏守忠用印,兕姐儿就在一旁,整理批复好的奏折,将奏折内的纸条抽出,放置在藤筐里,奏折按六部、三司等部门整理好,交到内阁那边,由内阁发放下去。
  这一忙,就到了晚膳的时候,夏守忠听到自鸣钟的声音,就道:“陛下,夕食已过,已至酉时,该用膳了。”
  皇帝道:“还有多少折子没有批复?”
  兕姐儿就回道:“回陛下,六部上呈的折子已经批复,边疆那边的折子,有三封还未批复。其余的,就剩下一些请安的折子了。”
  “今日倒是批复得快,罢了,摆膳吧。”皇帝起身,坐久了,脖颈、肩膀等处都僵硬了,起身的时候咔咔作响。
  “是。”夏守忠应声,就叫人摆膳。
  兕姐儿整理御案,看到藤筐里满满的一筐自己写的纸条,嘴角带着几分不甚明显的笑意。
  人都是有惰性的,这些时日,因为边疆与黄河接连出事,奏折的数量比往日多了一倍有余。
  为了节约看奏折的时间,皇帝就下旨让兕姐儿如整理请安折子那般整理其余的奏折,这样自己批复起来快,能省下一些精力。
  只几天的时间,皇帝便习惯了这样批复奏折,兕姐儿也看到了更多的奏折,对朝廷的了解也更多。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