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中国5000年历史悬案(出版书) 第15节(3 / 3)
针对以上怀疑,认为《满江红》是岳飞作品的学者给出了答复。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冤杀后,他的家产、文稿均被朝廷查封,因此岳飞的孙子岳珂所收录的《岳王家集》中很可能并未将岳飞的全部作品收入,根据现有的史料看,岳霖父子也确有遗漏的实证。例如:《宾退录》记载的岳飞的“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一诗,就不见于岳珂编的《岳王家集》中,故不能根据他们父子当时没有收集到就断定真假的。另外由于南宋时一直是主和派在朝中主政,主战派代表岳飞冤死,一直没有得到朝廷的平反,就连同情岳飞的人也是非杀即贬,而到了元朝由于统治者大肆压制汉人,蔑称为“南人”,岳飞这首慷慨激昂的词作《满江红》的命运,自然更是受到压制,于是直到明朝,才出现人们广泛吟诵的局面。
而从“三十功名尘与土”一句,可知这首词是岳飞在30岁或30岁前后有感而作。岳飞三十岁时(1133年)受到朝廷的恩宠,开始掌握指挥大权,此时他身受殊荣,感受深切;岳飞自20岁离开家乡转战南北,至30岁由九江奉诏入朝,行程加起来足有8000里,所以词中有“八千里路云和月”一句;岳飞30岁置司江州时,正逢秋季,当地多雨,所以词中又有“潇潇雨歇”一句。
关于《小重山》与《满江红》两词格调大不相同的问题,《小重山》作于岳飞37岁生活平静无战事之时,《满江红》则作于6年前征战不休之时,时代背景与感受全不相同,故两词风格迥异。就岳飞本人来说,虽然说他大部分词作的风格低回婉转,只有这首《满江红》粗犷豪放,但是并不是说岳飞本人只可以写一种婉约风格,不可写豪放风格的诗词。就宋朝历史上的大词人而言,他们虽然各成一家,也并不是个个都是只有一种风格,随着时代境况、个人生活背景的变迁,像苏轼、辛弃疾,他们的词作中都是既有豪放之篇,又有婉约之作。
《满江红》词中“踏破贺兰山阙”的地理位置所指问题,“贺兰山阙”是泛指而不是实指,与词中的“胡虏肉”、“匈奴血”一样,是指女真,而不是实指匈奴。不能根据这一点就认为《满江红》写于明朝。
综上所说,《满江红》词到底是不是岳飞之作,争论双方都持之有据,很难统一。这场争论还可能继续深入下去。但无论如何,《满江红》这首词所体现的岳飞的崇高精神,都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宋高宗为什么一定要置岳飞于死地?
宋高宗为什么一定要置岳飞于死地?
岳飞作为我国历史上的抗金英雄,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至今仍是令人士气振奋的佳作。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在西子湖滨岳飞的坟墓旁边,长跪着秦桧的铁像,提到岳飞之死,人们没有不归罪秦桧的。但是岳飞究竟是为何被杀?一些学者认为,宋高宗才是杀害岳飞的真正凶手。秦桧只是迎合高宗的意思,代替高宗承罪而已。当时审问岳飞的大理寺官员何铸,向秦桧辩白说:岳飞实在无辜,为什么一定要杀。秦桧说:此上意耳。
那么,宋高宗为什么一定要杀害岳飞呢?
据《宋史·宋高宗本纪》载:1141年十一月,金国派萧毅、邢具瞻为议和代表,随同南宋代表魏良臣回南宋,提出议和条件。此时赵构的生母韦太后被金军扣押,她托南宋代表之一的李微将一封信送到赵构手里。宋高宗对萧毅、邢具瞻说:“我拥有天下,但却不能赡养父母亲人,而我的父亲徽宗却已经死了啊!现在我发誓,我要明言:金国要归还我的母亲韦太后,我不以议和为耻。不然的话,我不怕对金国用兵!”“如果我母亲韦太后果然能回南宋,我们自当谨守誓约,如果没有回来,虽然有誓约,也是一纸空文。”1141年十一月,宋金达成和议,历史上称为绍兴和议,最后,金国送回了宋高宗赵构的母亲韦太后,而宋高宗的哥哥宋钦宗赵桓当时拦住韦太后的车轿,痛苦地央求韦太后:“请回去告诉九弟(赵构),只要能让我回去,有间普通的房子住,我就心满意足了。”但是赵桓这个愿望始终没有实现,最终死在金国。在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上塘河河口映月桥,当年宋高宗的母亲韦太后南归时就从这儿登岸。现在新建的映月桥上,仿古设施的双龙阁和双龙戏珠浮雕相当逼真地再现了当年情景。宋高宗母子重逢,喜极而泣。韦贵妃回朝后,被宋高宗尊封为“显仁太后”。我们可以看出宋高宗赵构是个孝子,宋高宗提出放了生母就议和,那么金国肯定也会提出相应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杀岳飞,放其母。而且历史事实是宋高宗在1141年十一月达成宋金和议之后的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农历除夕夜,赵构“特赐死”岳飞,而当时韦太后可能正在归途之中。
秦桧根据宋高宗的指示,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年仅39岁。岳飞部将张宪、儿子岳云亦被腰斩于市。岳飞父子及张宪死于奸臣昏君之手,激起了抗金军队和老百姓的强烈愤怒,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体莫须有(也许有)。”韩世忠当场驳斥:“‘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岳飞临死前,他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当然宋高宗思念母亲而杀岳飞只是原因之一,岳飞之死还有其他的原因。
首先是,宋代皇帝有猜忌大将的传统。先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来又有“兵无常帅,帅无常兵”的制度,对武将很不信任,对拥有兵权的大将更是疑忌。历史上的岳飞既是一个好学习、不扰民、得军心的人,也是一个不好色、不爱钱、不贪财的人。有人要送美女给他,被岳飞退回;年轻时岳飞喜欢喝酒,皇上劝了他一次,他从此就滴酒不沾;皇上要给他盖房子,他不要,并且说:“敌未灭,何以为家?”岳飞如此高尚,如此廉洁奉公,而又常打胜仗,如此得民心军心,他意欲何为?宋高宗对所谓的“岳家军”更是敏感,顾虑重重,对岳飞更是不太信任的。
其次,岳飞的北伐口号是“直捣黄龙,迎回二圣”,这正中宋高宗的要害。再次,岳飞在要求宋高宗册立太子的事情上也使得宋高宗对岳飞不满。显然岳飞被杀害,一方面有宋高宗思念母亲的缘故,另一个方面从岳飞的政治单纯和精忠报国来看,宋高宗也有自私阴暗的一面,他对岳飞没有好感,并且独独没有给岳飞平反。直到宋孝宗时才给岳飞加谥武穆。但是放到历史的宏大背景之下,岳飞之死与南宋初年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息息相关,也许他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说到底可能就是人性的悲剧!
宋代词人李清照是美女还是丑女?
宋代词人李清照是美女还是丑女?
李清照(1084~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这样一位多愁善感、文才超众,而且从小生活安逸,在书香人家长大的女子,使我们这些后代人在谈及她时,往往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定式思维——把她与林黛玉这样的女子联系起来。因此李清照一直被世人看作是一名美女作家,很少有人认为她是丑女词人。其实李清照究竟是美女还是丑女,史料上并没有记载。世人对她的容貌都是凭想象和猜测来理想化并加以美化的。
↑返回顶部↑
而从“三十功名尘与土”一句,可知这首词是岳飞在30岁或30岁前后有感而作。岳飞三十岁时(1133年)受到朝廷的恩宠,开始掌握指挥大权,此时他身受殊荣,感受深切;岳飞自20岁离开家乡转战南北,至30岁由九江奉诏入朝,行程加起来足有8000里,所以词中有“八千里路云和月”一句;岳飞30岁置司江州时,正逢秋季,当地多雨,所以词中又有“潇潇雨歇”一句。
关于《小重山》与《满江红》两词格调大不相同的问题,《小重山》作于岳飞37岁生活平静无战事之时,《满江红》则作于6年前征战不休之时,时代背景与感受全不相同,故两词风格迥异。就岳飞本人来说,虽然说他大部分词作的风格低回婉转,只有这首《满江红》粗犷豪放,但是并不是说岳飞本人只可以写一种婉约风格,不可写豪放风格的诗词。就宋朝历史上的大词人而言,他们虽然各成一家,也并不是个个都是只有一种风格,随着时代境况、个人生活背景的变迁,像苏轼、辛弃疾,他们的词作中都是既有豪放之篇,又有婉约之作。
《满江红》词中“踏破贺兰山阙”的地理位置所指问题,“贺兰山阙”是泛指而不是实指,与词中的“胡虏肉”、“匈奴血”一样,是指女真,而不是实指匈奴。不能根据这一点就认为《满江红》写于明朝。
综上所说,《满江红》词到底是不是岳飞之作,争论双方都持之有据,很难统一。这场争论还可能继续深入下去。但无论如何,《满江红》这首词所体现的岳飞的崇高精神,都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宋高宗为什么一定要置岳飞于死地?
宋高宗为什么一定要置岳飞于死地?
岳飞作为我国历史上的抗金英雄,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至今仍是令人士气振奋的佳作。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在西子湖滨岳飞的坟墓旁边,长跪着秦桧的铁像,提到岳飞之死,人们没有不归罪秦桧的。但是岳飞究竟是为何被杀?一些学者认为,宋高宗才是杀害岳飞的真正凶手。秦桧只是迎合高宗的意思,代替高宗承罪而已。当时审问岳飞的大理寺官员何铸,向秦桧辩白说:岳飞实在无辜,为什么一定要杀。秦桧说:此上意耳。
那么,宋高宗为什么一定要杀害岳飞呢?
据《宋史·宋高宗本纪》载:1141年十一月,金国派萧毅、邢具瞻为议和代表,随同南宋代表魏良臣回南宋,提出议和条件。此时赵构的生母韦太后被金军扣押,她托南宋代表之一的李微将一封信送到赵构手里。宋高宗对萧毅、邢具瞻说:“我拥有天下,但却不能赡养父母亲人,而我的父亲徽宗却已经死了啊!现在我发誓,我要明言:金国要归还我的母亲韦太后,我不以议和为耻。不然的话,我不怕对金国用兵!”“如果我母亲韦太后果然能回南宋,我们自当谨守誓约,如果没有回来,虽然有誓约,也是一纸空文。”1141年十一月,宋金达成和议,历史上称为绍兴和议,最后,金国送回了宋高宗赵构的母亲韦太后,而宋高宗的哥哥宋钦宗赵桓当时拦住韦太后的车轿,痛苦地央求韦太后:“请回去告诉九弟(赵构),只要能让我回去,有间普通的房子住,我就心满意足了。”但是赵桓这个愿望始终没有实现,最终死在金国。在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上塘河河口映月桥,当年宋高宗的母亲韦太后南归时就从这儿登岸。现在新建的映月桥上,仿古设施的双龙阁和双龙戏珠浮雕相当逼真地再现了当年情景。宋高宗母子重逢,喜极而泣。韦贵妃回朝后,被宋高宗尊封为“显仁太后”。我们可以看出宋高宗赵构是个孝子,宋高宗提出放了生母就议和,那么金国肯定也会提出相应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杀岳飞,放其母。而且历史事实是宋高宗在1141年十一月达成宋金和议之后的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农历除夕夜,赵构“特赐死”岳飞,而当时韦太后可能正在归途之中。
秦桧根据宋高宗的指示,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年仅39岁。岳飞部将张宪、儿子岳云亦被腰斩于市。岳飞父子及张宪死于奸臣昏君之手,激起了抗金军队和老百姓的强烈愤怒,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体莫须有(也许有)。”韩世忠当场驳斥:“‘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岳飞临死前,他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当然宋高宗思念母亲而杀岳飞只是原因之一,岳飞之死还有其他的原因。
首先是,宋代皇帝有猜忌大将的传统。先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来又有“兵无常帅,帅无常兵”的制度,对武将很不信任,对拥有兵权的大将更是疑忌。历史上的岳飞既是一个好学习、不扰民、得军心的人,也是一个不好色、不爱钱、不贪财的人。有人要送美女给他,被岳飞退回;年轻时岳飞喜欢喝酒,皇上劝了他一次,他从此就滴酒不沾;皇上要给他盖房子,他不要,并且说:“敌未灭,何以为家?”岳飞如此高尚,如此廉洁奉公,而又常打胜仗,如此得民心军心,他意欲何为?宋高宗对所谓的“岳家军”更是敏感,顾虑重重,对岳飞更是不太信任的。
其次,岳飞的北伐口号是“直捣黄龙,迎回二圣”,这正中宋高宗的要害。再次,岳飞在要求宋高宗册立太子的事情上也使得宋高宗对岳飞不满。显然岳飞被杀害,一方面有宋高宗思念母亲的缘故,另一个方面从岳飞的政治单纯和精忠报国来看,宋高宗也有自私阴暗的一面,他对岳飞没有好感,并且独独没有给岳飞平反。直到宋孝宗时才给岳飞加谥武穆。但是放到历史的宏大背景之下,岳飞之死与南宋初年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息息相关,也许他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说到底可能就是人性的悲剧!
宋代词人李清照是美女还是丑女?
宋代词人李清照是美女还是丑女?
李清照(1084~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这样一位多愁善感、文才超众,而且从小生活安逸,在书香人家长大的女子,使我们这些后代人在谈及她时,往往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定式思维——把她与林黛玉这样的女子联系起来。因此李清照一直被世人看作是一名美女作家,很少有人认为她是丑女词人。其实李清照究竟是美女还是丑女,史料上并没有记载。世人对她的容貌都是凭想象和猜测来理想化并加以美化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