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中国5000年历史悬案(出版书) 第14节(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也有人参照东南亚古代居民安葬瓮棺的办法,提出一种设想:依靠绳索、长梯之类的攀援工具,将尸骸、板材、殉葬物品和制棺工具等一一包裹,借个人的力量运送到选定的洞穴中,然后现场制棺成殓并予安葬。
  还有一种说法是:先将悬棺搬上崖顶,或者就在崖顶凿木为棺。然后,将一位熟练的打桩工拴住放到放置悬棺的位置,打好孔、画好岩画,安上桩头。最后将凿好的棺木拴好从崖顶放下,安放在打上桩头的位置。第三步才是吊下尸体,装入棺内。第四步是吊下盖板,合上棺材,将放置棺材的人拉上崖顶,一具悬棺即放置完毕。
  与此一种相近的说法是:悬棺应该是古代人用多个安放在山顶的辘轳,先将人系住从山顶缒下到悬崖有洞处选址或者选址做洞,再做好接棺的辅助事项。然后再将棺木吊下,棺木另外还有几条牵引绳,牵引绳由洞内的人用钩子钩住再由洞内的人合力拖入洞内。仪式完成后洞里面的人再由多个辘轳将人绞上山顶。这项工作需要很多绳索和辘轳,是多人合力的一项用多个辘轳机械运动的活动。
  另有一种说法是:棺木是古人通过在悬崖上修栈道放置的。研究者经反复考察发现,在悬棺附近的崖壁上,往往有一些桩孔遗迹。此外,在悬棺周围的崖壁上,特别是没有凸出岩石作护罩的地方,还发现了许多排列有序的桩孔遗迹。因此,有人猜测,可能是先将匠人从山顶上绑绳吊至山腰,打孔、安木桩,再用原始的滑轮将绑上绳子的棺木往下放,并用长长的楠竹枝将棺木往外顶,以免被乱石所碰。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办法。
  清许缵曾《东还纪程》记载,湖南常德沅江流域有一“倒水岩,石皆壁立水滨,逶迤高广”,壁上凿有十个洞穴,下临绝壑,其中有个洞穴内藏有五具棺材,“旧传为沉香棺”,理解为是沉香木制做的话,其分量之重自然又过于一般木棺。这样重的东西,是怎样把它抬升进壁穴里去的呢?许缵曾便向当地人请教,当地人只能提供先人的传说,据讲是趁沅江涨水时由“健鬼引而上”。此说属实,就还存在一种与从山顶上吊下棺木正好相反的办法:即利用水位抬高,以船载棺而将之运进预先看好的天然洞穴或人工凿成的崖窦里,等水位降低后,便有了石壁悬棺下临绝壑的奇特景观。而随着三峡大坝的修建,这一种观点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那就是古人利用雨季水位抬高,用船载棺椁将其运进预先选好的洞穴里,等水位降低后,棺椁便留在了悬崖绝壁上。
  中国的悬棺葬遗存,多以处山临水为选址共性,有两三千年的历史(最晚的也在400年以上)。在这千百年中,河道、地貌都可能发生很大变化,如福建武夷山的九曲溪、江西贵溪县仙岩的信江支流上清河等的两岸石壁,在两三千年内都经历了河水对河床的冲刷侵蚀,在长期自然力的作用下,河流水位降低是完全可能的事,因而当时放置棺木的高度也就不会像现在所看到的这样高峻。
  逝者长已矣。无论种种推测如何,总存在着许多难以解释的疑问。唯有恢复到古人生存的环境、民族地区特有的人文风情,才有可能最终解开悬棺到底如何安葬之谜。以今日之情境推测古人之事,难免会有闭门造车、缘木求鱼的困惑。
  沙和尚为何戴九颗骷髅项圈?
  沙和尚为何戴九颗骷髅项圈?
  《西游记》是吴承恩根据长期流传于民间的唐僧西天取经故事写出的长篇神话小说,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生动鲜活的形象。在风靡全国的电视剧《西游记》中,沙僧项戴佛念珠,手握月牙铲,性格憨厚,忠心耿耿,既不像孙悟空那么叛逆,也不像猪八戒那样花痴不改,自他放弃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着唐僧,正直无私,任劳任怨,从不左顾右盼,谨守佛门戒律。但是,原著中的沙僧戴在脖子上的并不是佛念珠而是用九颗人头骷髅穿起来的项圈,那么,原著为什么将沙僧塑造成戴骷髅项圈的形象呢?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记载了沙僧的“履历”:他法名悟净,人称沙和尚,原是天宫的卷帘大将,因打破了琉璃盏,触犯天条,被贬出天界,在人间流沙河兴风作浪。他使用的兵器是一柄降妖杖,武艺高强,不畏强敌,懂得地煞十八般变化。经南海观世音菩萨点化,拜唐僧为师,与孙悟空、猪八戒一起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因他最后拜唐僧为师,只好负责挑担。他身上有两件宝,一件是菩萨所赐葫芦,另一件是九个骷髅组成的项圈。后来,他用九个骷髅作为九宫,把菩萨所赐葫芦安放在其中,成为法船,稳似轻舟,顺利地帮助师徒四人渡河西去。沙和尚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
  有专家认为,沙和尚脖子下挂着的骷髅,是他生吃活人的见证,也是他炫耀战功的方式。《西游记》第八回,沙和尚被观音菩萨降伏,情愿皈依正果,主动讲道:“我在此间吃人无数,向来有几次取经人来,都被我吃了。凡吃的人头,抛落流沙,竟沉水底。这个水,鹅毛也不能浮。唯有九个取经人的骷髅,浮在水面,再不能沉。我以为异物,将索儿穿在一处,闲时拿来玩耍。”如此说来,将骷髅头挂在项上真成了沙僧炫耀战功的资本。
  沙僧用骷髅炫耀战功并不是作者的杜撰,而是有着现实的历史依据。从原始社会开始,由于各个地域中人们信仰的差异,导致了对尸体处理方法的差别。在对死者头颅的处置问题上,也是和信仰观念有观。人类社会中部落、民族间的战斗常出现获取首级的行为,是因为在古人的观念中,人的灵魂藏在头颅之中,将敌人头颅割下则可对敌人的灵魂进行危害。
  实际上,吴承恩关于沙僧所戴骷髅项圈的描写,不仅仅是为了描述沙僧的战功,还有着很深的佛教渊源。在佛教密宗中,金刚、明王、护法神等神佛造像大都有骷髅装饰品,有的戴骷髅冠,有的身戴骷髅璎珞(项链)。例如,怖畏金刚身佩50颗鲜人头,遍体挂人骨珠串。据说神灵们佩戴可怖的骷髅可以震慑邪恶势力,同时象征那些已经被他们征服了的恶魔。
  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元杂剧《西游记》中的说法,沙僧的原型深沙脖子上那串骷髅是三藏法师的前身,据说唐僧曾两度被深沙神吃掉。由于沙和尚项上的骷髅是唐僧的前身,而唐僧是佛祖如来弟子金蝉子转世、十世修行的罗汉,吃他一块肉便可长生不老。他的骷髅更是威力无比了,于是,《西游记》第二十二回记载,沙僧皈依之后,遵照菩萨的指令,取下脖子上挂的九个骷髅,用绳子一穿,又把观音菩萨的红葫芦拴在当中,放在河里,骷髅和红葫芦立刻变成一只小船,将唐僧等人载过河。到了岸上,木吒行者收起了红葫芦,那些骷髅立刻化成九股阴风,一会儿就不见了。流沙河是鹅毛都浮不起来的弱水,但将唐僧前身的头骨摆成九宫形状,再加上菩萨的宝葫芦居中,就可以顺利渡过弱水了。
  唐玄宗开元年间,“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先后翻译了已经在印度本土发展起来的佛教密宗经典,并在各地建曼荼罗坛场,佛教密宗在我国传播开来。《西游记》中沙僧形象的前身—密宗护法神深沙神信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据佛典记载,深沙与俘丘本是两个恶鬼的名字,到唐代时合而为一,成为佛教密宗的护法神了。公元839年,日本和尚常晓将中土的深沙神王像带到了日本。他带去的深沙神像就身挂骷髅装饰品。
  从中唐到宋,内地的深沙神信仰十分兴盛,这从一些禅宗语录中也看得出来。到了元代初,统治者虽然对密宗也信奉,但对骷髅装饰却逐渐心怀不悦。到了明代,很多人更不愿让一个已经皈依正果的僧人始终挂着令人恐怖的死人头骨装饰品了。所以,在许多人看来,沙和尚脖子上应当换成一串念经咒时计数用的念珠了。而沙僧也真的成为了现在我们熟悉的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和尚形象了。
  辽宋夏金元——
  群雄逐鹿中原
  从《宋史》中的记载来看,历史上不存在“狸猫换太子”一事,李宸妃也没有流落到民间。
  用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木兰辞》来形容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再恰当不过:“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忽必烈四处征伐拓展疆土,几乎无往而不胜,但是在对日本的两次渡海作战中却遭到了惨痛的失败,从而不得不打消了兼并这个弹丸小国的想法。
  由此可见,马可·波罗确实到过中国,但他在书中有过于夸张的描述,这也许由于其对亲历中国这一难得经历的炫耀心理。
  宋太祖戏剧性地死在“万岁殿”
  宋太祖戏剧性地死在“万岁殿”
  在中国历史上,自夏禹传位于子启,即开始了帝王子承父业、世代为君的先河。从此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社稷永存,福绵子孙”成为历代封建帝王恪守的信条,很少发生有子嗣却拱手将皇位传与他人的事件。但是宋朝开国之君宋太祖赵匡胤,自己有儿子,却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宋史·太祖本纪》仅用寥寥一句话草草打发了赵匡胤之死:“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50岁,正当人生的壮年,居然无疾而终地驾崩,而且戏剧性地崩于“万岁殿”!
  关于赵匡胤之死,千载之下聚讼纷纭。大致有四种说法:
  一是著名的“烛光斧影”说。宋代有个叫文莹的老僧写了一本书,名叫《湘山野录》,其中提到了赵匡胤之死。说赵匡胤听信了一个术士的话,知道自己气数已尽,便召赵光义入宫安排后事。当时赵匡胤患病已久,他把宦官和宫女遣走,自己与赵光义对酌饮酒。喝完酒已经是深夜了,赵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时说:“好做!好做!”当夜赵光义留宿寝宫,然后解衣就寝,鼻息声如若雷霆。五更时分,太祖驾崩,遗诏嘱赵光义在灵柩前即位。这就是著名的“烛光斧影”的故事。这种说法是最传统的观点,但也是最受非议的观点。按照宋朝的宫廷礼仪,赵光义是不可以在宫里睡觉的,他却居然在宫里睡觉。太监、宫女不该离开皇帝,却居然都离开了。也许这是一场事先策划好的血腥谋杀。
  二是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太祖于四更驾崩,宋皇后命内侍都知王继恩把太子赵德芳叫来,王继恩却直接去找了赵光义。赵光义闻讯大惊,正自犹豫不决,王继恩大叫道:“再犹豫,皇位就是别人的了!”两人一起踏着积雪来到万岁殿,宋皇后一看是晋王赵光义,一下子就愣住了,醒悟过来之后,泪流满面地对赵光义说:“我们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官家(对皇帝的称呼)你了!”赵光义也流着泪说:“你不要担心,我们共保富贵。”这是司马光描述的赵光义篡位的经过。这一记录也存在疑点,王继恩有何胆量,敢违背宋皇后的旨意,本该传赵德芳,却传来赵光义?倘若事败,不是杀身之祸么?这种说法,只不过把篡位的罪过加在一个太监身上而已,同时掩盖了杀兄的罪行。
  三是“金匮之盟”说。据传当日杜太后病危,急召赵匡胤等人受遣命。太后问赵匡胤:“你知道自己是如何做了天子的?”赵匡胤十分悲伤,伤心得不能回答。杜太后又说:“我已经行将就木,你哭管什么用呢?我时日已不多,你怎么只哭呢?我还要告诉你一件大事。”赵匡胤见状,只好回答母亲:“我能做天子,全是先祖与太后积功积德的结果。”杜太后听后,有些生气,严厉地说:“根本不是这样!你能当天子是因为周室国君年幼,群心不附的原因。倘若周室有长君,你能当上皇帝吗?”继而又说,“你与光义都是我的儿子,将来你应当传位给你的弟弟光义,这才是确保社稷的根本啊!”赵匡胤于是叩头回答:“一定照您的吩咐办。”杜太后又指着宰相赵普说:“你把它记下来,不能违背我的话。”赵普于是当场记下了太后遗嘱,并在末尾署名“臣普记”三字,赵匡胤将遗嘱藏到金匮中,并命令那些细心谨慎的人掌管,这就是赵光义即位所依据的“金匮之盟”。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