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中国5000年历史悬案(出版书) 第9节(3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明清两代,偶尔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但是都是附会、仿造之赝品。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有一名陕西人得到一块玉印,据称为传国玉玺,呈献明孝宗,但明孝宗对此深表怀疑,没有采用。明末,相传由元顺帝带入漠北的传国玉玺,为其后裔林丹汗所有,林丹汗兵败之后,玺落入后金太宗皇太极手中,皇太极因此称皇帝,定国号为“大清”,表示要占领中原,取代明朝的统治。清朝初期,故宫交泰殿藏御玺39方,其中一方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的玉玺被称为传国玉玺。但乾隆钦定御玺时,却认为这块玉玺“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虫鸟之旧明甚”,钦定为赝品。直到1912年11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据说,玉玺现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这只是一种猜测,台湾方面没有承认此事。
  由是,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传国玉玺”数隐数现。自从五代时期传国玉玺失踪,这块国宝真假难辨。那么,真正的传国玉玺到底在哪里?没有人能回答。
  《洛神赋》中的神秘女子是谁?
  《洛神赋》中的神秘女子是谁?
  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有一幅流传千古的名画:《洛神赋图》,此图描绘的是曹植与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却无奈离去的情景。在画中,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画中的洛神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但最终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
  《洛神赋图》依据的是曹植的千古名篇《洛神赋》。其中曹植这样描述洛神的美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容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从抽象到具体,从神韵、风仪、情态、姿貌,到明眸、朱唇、细腰、滑肤,描绘得淋漓尽致,使人如闻其声,如睹其形。此外曹植还描写了洛神的动态美:“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曹植借助自己的梦境,将他的梦中情人如梦如幻地描绘了出来。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有一个疑问,曹植所描写的“洛神”和顾恺之画中的“洛神”是现实中的人物还是梦境中的想象?
  有人认为,所谓的“洛神”是现实存在的,那就是曹植的嫂嫂甄氏。据《文昭甄皇后传》载:甄氏乃中山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建安年间,她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东汉献帝七年,官渡之战,袁绍兵败病死。曹操乘机出兵,甄氏成了曹军的俘虏,继而嫁曹丕为妻。曹操的夫人刘氏生长子曹昂,早年殁(死)于宛城。次夫人卞氏生四子:曹丕,笃厚恭谨;曹彰,勇而无谋;曹植,聪明机警,却嗜酒放纵;曹熊,身体病弱。
  甄氏嫁给曹丕后,当时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业,曹丕也援有官职,而曹植则因年纪尚小,又生性不喜征战,遂得以与甄妃朝夕相处,进而生出一段情意。曹操死后,曹丕于汉献帝二十六年(229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阳,是为魏文帝。魏国建立。甄氏被封为后,并于次年郁郁而死。
  就在甄后去世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甄后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饭。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无比。饭后,曹丕遂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曹植在这篇赋文中以神话的方式来寄托他思念甄氏的哀思。魏明帝继帝位后,为避其母讳,乃改名《洛神赋》。
  《洛神赋》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唐代大学者李善注解《洛神赋》,将曹植和甄妃的一段恋爱故事讲述得活灵活现,生动逼真,更使洛神和甄妃等同起来。人们喜爱这段浪漫故事,更愿意相信这段故事的曲折、真实。这样,洛神甄夫人的传说借助《洛神赋》的优美文字和李善的浪漫注解不胫而走,风行天下。
  同样,有人提出了所谓的“洛神”并不是甄氏的理由:第一,即使曹植爱上他的嫂嫂,他也没有那么大的胆量写《感甄赋》。丕与植兄弟之间因为政治的斗争,本来就很紧张,曹植写《感甄赋》,岂不是色胆包天,不怕掉脑袋了吗?
  其次,《洛神赋》原名《感鄄赋》,亦作《感甄赋》。而此“甄”不同彼“甄”,“甄”字通“鄄”,在作《感甄赋》的前一年,即黄初二年,曹植被曹丕封为鄄城侯,第二年又晋封为鄄城王(今山东濮县)。所谓感鄄者,所感的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城之鄄。胡克家在《文选考异》中认为这是世传小说《感甄记》与曹植身世的混淆,作品实是曹植“托词宓妃,移寄心文帝”而做,“其亦屈子之志也”,“纯是爱君恋阙之词”,就是说赋中所说的“长寄心于君王”。朱干在《乐府正义》中指出,“感甄”之说确有。但所感者并非甄妃,而是曹植黄初三年的被贬地鄄城。
  而洛神,则是洛水之神,名宓妃,是传说中伏羲氏之女。曹植在《洛神赋序》里写道:“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后来,甄后的儿子曹即位为魏明帝,他对叔叔的文章倒是很喜欢,不过觉得题目起得不好,便将《感甄赋》改为《洛神赋》。无论是曹植,还是曹,他们都没有想到,这一改名举动竟被后人理解成“欲盖弥彰”,于是文人附会,臆想百出,那个在洛水之畔赠送枕头的女子,便由宓妃变成了甄妃。
  由此看来,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鄄”与“甄”的混淆使得甄妃成了《洛神赋》的主角,也成全了后人传说的美丽爱情故事。
  刘禅装疯卖傻是最高生存智慧
  刘禅装疯卖傻是最高生存智慧
  说起刘备的儿子,小名叫做“阿斗”的刘禅,人们总把他与“扶不起”相联系。在世人的心目中,刘禅是平庸昏聩之君,不管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是市井的平头百姓,对刘禅的印象始终是碌碌无为的庸主一个。更有甚者称之为“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乐不思蜀”的故事,似乎更加证明阿斗的“扶不起”。历史上的阿斗真的扶不起吗?他真的是个昏庸、愚钝甚至有些弱智的君主吗?
  从史籍的记载和当时的历史情况来看,有人认为,刘禅虽然不是英明神武之君,但也不是一个完全懦弱无能的人,他起码拥有中等的智慧,
  一、具有大度量。
  刘禅17岁继承帝位后,依据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当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于是“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所有的事情刘禅都“按丞相说的办”。对于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随着刘禅年纪渐长,按照汉代朝廷的常规,诸葛亮应当逐渐地将大权交还给刘禅,可是,诸葛亮仍紧握大权。这些刘禅都无怨言。
  诸葛亮带兵出外征战,对已年满22岁的刘禅依旧不放心,特派心腹董元为侍中,统宿卫亲兵,“监管”刘禅。对这些,刘禅一让再让,他不想引起国内的政治混乱。不仅如此,在北伐的问题上,刘禅的头脑也非常清楚,诸葛亮急于北伐的时候,他规劝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置自己的规劝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
  诸葛亮用人失误,后主安慰说:“胜负兵家常事。”等诸葛亮打了胜仗,后主刘禅适时恢复诸葛亮的职务。诸葛亮病死的消息传来,刘禅连日伤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