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会更好 第73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夜色中,乔斯语字正腔圆地说:“他就是石赟。”
  颜宁的喉咙里仿佛涌起一阵翻江倒海的气流,他的胃部开始阵阵抽搐,终于忍不住剧烈地干呕了起来。
  乔斯语急忙给颜宁递过去一瓶水,却被颜宁一把推开了。
  颜宁仍然不愿意面对现实,他绞尽脑汁在思考别的解释:
  “1996年...对了,对了,那是全身像,照片拍得不清晰,他们可能只是相貌相似而已,都过去二十年了,谁能记得那么清楚...”
  这时,乔斯语忍无可忍地喊道:
  “你不要自欺欺人了好不好!”
  夜色中久久回荡着她的呐喊,也彻底打断了颜宁的侥幸幻想。
  乔斯语不解道:“你为什么不愿承认他就是石赟呢?哪有警察为犯罪嫌疑人找借口的?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话,明天一早我就陪你去少年宫,我陪你查,查到你相信为止!”
  颜宁没有力气闹了,他连日来苦苦构筑的那座自我欺骗的港湾已彻底溃不成军。
  初秋的晚风回荡在古老的寺庙旁,阵阵凉意让颜宁清醒了不少。
  颜宁靠在花坛前,深深地埋着头,问道:“既然少年宫有存档,1997年警方为什么没发现他的肖像?”
  乔斯语也是在协查期间才了解到少年宫的发展沿革。早在2010年前后,少年宫的档案馆要扩建,曾面向全社会征集八九十年代的老照片。有很多热心人士提供的是污垢严重的旧胶卷,少年宫还需要机器修复后再进行2k数字化。在此基础上,一代代管理人员重新整理胶卷底片和文字档案后才恢复了昔日的原貌。
  乔斯语介绍道,这张朗诵比赛的合影是由一位如今在省传媒学院任教的老师捐赠的,这位老师也是八位参赛孩子的其中之一。但由于这是面向全市的比赛,这位老师和石赟不在同一所小学就读,所以捐赠者并不认识石赟。
  后来,少年宫档案馆的新一代管理者上任了,工作人员根本不知道20世纪90年代的这起案情,他们在登记时也没向公安机关报备石赟的姓名。
  颜宁默默地听完这一切,他无力地垂下头,耳畔只剩下哀泣的晚风。
  次日清晨,雨水开始绵延不绝地降落,整座城市陷入冷寂中。
  秋雨仿佛要掀开寒潮的帷幕。人们知道,等这场雨一过,天气就要一天天转凉了。
  颜宁站在酒店房间的窗前,他根本没有力气再去安排今天的行程。其实按照原计划,他上午原本准备去趟前进街小学的。但经过昨夜和乔斯语的对话,这一切已经没有意义了。
  早晨八点多,乔斯语就来敲门了,她提着沉甸甸的保温桶,手里的雨伞还滴着新鲜的水珠。
  “我猜到你没心思出门吃早饭,所以带了压豆面来,你趁热尝尝山西味道。”
  乔斯语熟练地取出汤面和餐具,想必这些年早已习惯了独自生活。
  颜宁本来没什么胃口,但一想到乔斯语冒着清晨的雨去排队,他还是动起了筷子。
  “味道是不错,你专程买的?”
  “反正自己也要吃早饭,就顺手从柳港园捎带了一份。”
  但是,颜宁发现那些保温食盒和餐具分明不是快餐店的配置。颜宁看在眼里,拿勺子舀汤的频率快了很多。
  早饭后,颜宁把窗户打开一条小缝,雨水顿时夹杂着青草和泥土的香气扑面而来。
  两个人伴着淅淅沥沥的雨声,站在窗前沉默了许久。
  乔斯语问道:“昨晚你到底怎么了,现在可以告诉我了吗?”
  说到底,这是一件与案情无关的私事:既是童年的一段回忆、又是独属青春期的兄弟情谊。但是对于从7岁起就成为孤儿的颜宁来说,“情感”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也是他一生不可奢求的温暖。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