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会更好 第68节(2 / 4)
“但是,成年人的社会关系是复杂,可他们会掩饰、隐藏和伪装。倒不如心思单纯的孩子,虽然他们留下的线索虽然少,但掩人耳目的伪装只会更少。”
“那你说,你新思路的依据来源于哪里?”
乔斯语十分笃定地说:“来源于‘父母对孩子的爱’,你先别急着反驳,这就是我要侦查的方向,也是我目前最大的底气。”
颜宁沉默了很久,开口道:“你细说听听。”
“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会促使他们为子女有深谋远虑的打算,就连罪犯也不例外。您想想,当年案发后,为什么石彩屏冒着风险也要去给石赟办理退学手续?”
颜宁喃喃自语道:“或许是因为她预料到即将亡命天涯,但只要时机成熟,她还是希望儿子能继续读书。”
“是的,既然石彩屏在银川有了新身份,那石赟大概率也曾以新身份入学读书。”
颜宁还记得,当年史跃平就曾掌握到了“迟斌”就读的学校,那是距离吴文雄西夏小区不远的实验一小。
乔斯语继续说道:“但是,石赟1997年在大同市仅仅读到小学五年级结业,在他们母子辗转逃往银川后又耽误了至少半个学期,大概率是插班从五年级下半学期开始重新读。于是,我联系了银川的同志,并验证了我的猜想。”
说着,乔斯语给颜宁发送了一张扫描文件。
乔斯语补充道:“你刚才提到的实验一小,现在保管着1979年以来所有在读学生的学籍档案,只不过90年代还没有数字化管理,校方未能向警方提供这份证明。”
颜宁看着手机上的扫描文件,问道:“这是什么?”
“‘迟斌’的转学申请。”乔斯语答道。
颜宁看到,这张转学申请表上清晰标注了“迟斌”时年12岁,且插班就读于五年级一班,而申请表的落款日期则是1998年2月12日。
“没想到你连这个都拿到了。”颜宁有些意外。
“除了这张申请表,我还得知了一些其它线索。首先您想,石赟出生于1986年2月,转学到银川时已满12周岁,他的同龄人在当年秋天都要升初中了,可他却连六年级的课业都跟不上,只能和五年级的孩子们做同学。”
乔斯语继续说,她已去过石赟在大同市就读的小学,很多老师们都还记得石赟,原因就是他从小就发育得快,在班上总是最高最壮的那一类学生。所以,当他以“迟斌”的身份转入银川实验一小重读五年级后,他的身高更会在学校里鹤立鸡群。
“这两天,我就从当年实验一小的老教师们口中得知了一些传闻。一般来说,像石赟这种出生于上半年的孩子只要满6周岁就可以读小学,但一些发育比较晚的孩子则会满7周岁再读一年级。因为这些情况,当年学校里就有针对‘迟斌’的风言风语,听说有不少家长向老师打听这位1米75高的插班生怎么在读五年级,还有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被欺负,曾跑到学校提出想让石赟转班。总之那两年,石赟算是学校里的焦点。”
颜宁默默地听完,开口问道:“那你有什么结论?”
“不是结论,而是一个大胆的猜想——如果这个石赟还活在世上,他大概率是改过年龄的。”乔斯语说道。
第82章 13、心上总有旧事,何人没有过往
1995年6月末,山西大同,盛夏的暑热已悄然临近。
集贸大楼外,有不少从矿区进城的人摩肩接踵,路边的小贩喊着烧烤煎炸的吆喝。大北街的理发店到了生意紧俏的旺季,人防商场总有顾客前来看看新鲜的货品。政府礼堂的电影场次排得很紧凑,但一直座无虚席。下班的妇女骑着自行车载着刚放学的孩子回家,但禁不住孩子的哭闹,便到路边买了一袋汾煌雪梅。
夜幕即将降临,又是一个看似平常的傍晚。那一年,机动车还与自行车并道而驰,道路两侧录像厅播放的港台音乐总会被刺耳的车铃声打断。
此时的公园南门外,一辆面包车正混在车流中艰难前行。
这辆面包车的外观很普通,但它却是大同农业银行迎宾东路分理处的运钞车。但是,除了负责押运的人员外,几乎没有别人知道这是辆移动的“金库”。
由于今天是周末,这段短短的路比往日多走了十几分钟。
司机齐大兵知道,新华街的邮储银行就近在咫尺,但下班的车流却越来越密集。他将烟头丢出窗外,不耐烦地按起了车喇叭。
可齐大兵刚按完喇叭,跟在面包车后面的一辆红色桑塔纳也响起了喇叭声。
闷热的天气让人汗流浃背,这催命似的车喇叭让齐大兵心里更烦了。 ↑返回顶部↑
“那你说,你新思路的依据来源于哪里?”
乔斯语十分笃定地说:“来源于‘父母对孩子的爱’,你先别急着反驳,这就是我要侦查的方向,也是我目前最大的底气。”
颜宁沉默了很久,开口道:“你细说听听。”
“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会促使他们为子女有深谋远虑的打算,就连罪犯也不例外。您想想,当年案发后,为什么石彩屏冒着风险也要去给石赟办理退学手续?”
颜宁喃喃自语道:“或许是因为她预料到即将亡命天涯,但只要时机成熟,她还是希望儿子能继续读书。”
“是的,既然石彩屏在银川有了新身份,那石赟大概率也曾以新身份入学读书。”
颜宁还记得,当年史跃平就曾掌握到了“迟斌”就读的学校,那是距离吴文雄西夏小区不远的实验一小。
乔斯语继续说道:“但是,石赟1997年在大同市仅仅读到小学五年级结业,在他们母子辗转逃往银川后又耽误了至少半个学期,大概率是插班从五年级下半学期开始重新读。于是,我联系了银川的同志,并验证了我的猜想。”
说着,乔斯语给颜宁发送了一张扫描文件。
乔斯语补充道:“你刚才提到的实验一小,现在保管着1979年以来所有在读学生的学籍档案,只不过90年代还没有数字化管理,校方未能向警方提供这份证明。”
颜宁看着手机上的扫描文件,问道:“这是什么?”
“‘迟斌’的转学申请。”乔斯语答道。
颜宁看到,这张转学申请表上清晰标注了“迟斌”时年12岁,且插班就读于五年级一班,而申请表的落款日期则是1998年2月12日。
“没想到你连这个都拿到了。”颜宁有些意外。
“除了这张申请表,我还得知了一些其它线索。首先您想,石赟出生于1986年2月,转学到银川时已满12周岁,他的同龄人在当年秋天都要升初中了,可他却连六年级的课业都跟不上,只能和五年级的孩子们做同学。”
乔斯语继续说,她已去过石赟在大同市就读的小学,很多老师们都还记得石赟,原因就是他从小就发育得快,在班上总是最高最壮的那一类学生。所以,当他以“迟斌”的身份转入银川实验一小重读五年级后,他的身高更会在学校里鹤立鸡群。
“这两天,我就从当年实验一小的老教师们口中得知了一些传闻。一般来说,像石赟这种出生于上半年的孩子只要满6周岁就可以读小学,但一些发育比较晚的孩子则会满7周岁再读一年级。因为这些情况,当年学校里就有针对‘迟斌’的风言风语,听说有不少家长向老师打听这位1米75高的插班生怎么在读五年级,还有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被欺负,曾跑到学校提出想让石赟转班。总之那两年,石赟算是学校里的焦点。”
颜宁默默地听完,开口问道:“那你有什么结论?”
“不是结论,而是一个大胆的猜想——如果这个石赟还活在世上,他大概率是改过年龄的。”乔斯语说道。
第82章 13、心上总有旧事,何人没有过往
1995年6月末,山西大同,盛夏的暑热已悄然临近。
集贸大楼外,有不少从矿区进城的人摩肩接踵,路边的小贩喊着烧烤煎炸的吆喝。大北街的理发店到了生意紧俏的旺季,人防商场总有顾客前来看看新鲜的货品。政府礼堂的电影场次排得很紧凑,但一直座无虚席。下班的妇女骑着自行车载着刚放学的孩子回家,但禁不住孩子的哭闹,便到路边买了一袋汾煌雪梅。
夜幕即将降临,又是一个看似平常的傍晚。那一年,机动车还与自行车并道而驰,道路两侧录像厅播放的港台音乐总会被刺耳的车铃声打断。
此时的公园南门外,一辆面包车正混在车流中艰难前行。
这辆面包车的外观很普通,但它却是大同农业银行迎宾东路分理处的运钞车。但是,除了负责押运的人员外,几乎没有别人知道这是辆移动的“金库”。
由于今天是周末,这段短短的路比往日多走了十几分钟。
司机齐大兵知道,新华街的邮储银行就近在咫尺,但下班的车流却越来越密集。他将烟头丢出窗外,不耐烦地按起了车喇叭。
可齐大兵刚按完喇叭,跟在面包车后面的一辆红色桑塔纳也响起了喇叭声。
闷热的天气让人汗流浃背,这催命似的车喇叭让齐大兵心里更烦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