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2 / 4)
稚奴只当宋枝鸾不喜欢这个味道,没再说什么,拿了下去。
宋枝鸾继续与禀事的官员说话:“你继续说。”
官员哪知这其中弯弯绕绕,立刻应了是:“后来微臣即刻上书,将事情禀告给了郡守大人,郡守大人派了官兵前去追捕,沿着车辙痕追到了一处山崖,就没了他们踪迹。”
再有宋怀章的消息传来就是在西州了。
宋枝鸾一边思索着,一边看向周围光秃的山林,瘦弱的鸟雀在枯枝败叶上舔舐身体,山顶一座寺露出重檐,她顺势问了句:“那是座佛寺?”
“回皇上,那是供奉老谢国公,北朝镇国将军谢湖山的庙。”
她眼皮微敛,“北朝镇国将军?”
“是陛下,正是谢小将军的父亲,从前谢老将军曾带兵平定过钦州的叛乱。”
宋枝鸾眼中那抹怔忪还未褪去,声音低的不知是在询问还是在自言自语:“钦州,这是谢预劲的故乡……”
官员可不敢跟着宋枝鸾直呼谢预劲的名字,只是脸上有种有荣具焉的表情:“陛下好记性,这里的确就是谢家祖宗的发家之地,从前老谢国公的夫人,就是谢二公子的生母,就是在钦州生下谢二公子的,谢二公子那时可讨人喜欢了,小官那时还只是个举子,遥遥在街上撞见过一次,逢人就笑,活泼可爱极了,一直到三岁才去的京城。”
“只是可惜,”他话锋一转:“老谢国公一门忠烈,被诬陷通敌,连抄家流放的机会都没给,直接就在远州给……唉。”
宋枝鸾不知为何,听到谢预劲曾是个活泼性子的时候,心脏逐渐收紧,像被什么东西压住。
她没有主动问过谢预劲这段往事,所有的事都是听从前教她的夫子讲的。
北朝末年,生灵涂炭,有人揭竿起义匡扶社稷,有人趁机勾结夷狄残害百姓,远州暴乱是北朝朝廷派兵镇压的最后一场暴乱,在那之后,北朝分崩离析,残党各自为政。
派去镇压暴乱的将军就是谢预劲的父亲谢湖山,他带着长子和族中数位侄儿一同出征。
北朝人心涣散,吏治缺失,当时叛军聚集了一批穷凶极恶之徒,来势汹汹,几乎是报复性的凡得胜必屠城,谢湖山一路追击过去,见到惨状泪流不止。
这场战打了半年,粮草难继,可即使如此困难,谢湖山还是率军将敌人逼到了绝境。
但就在这时,北朝皇帝一道圣旨,逼迫谢湖山与暴军和谈,理由是国库空虚,无力再战。
谢湖山深知这只是暴军的缓兵之计,又怎能甘心,当夜便捧着长子的头颅,只身杀到对方营寨,就在千钧一发,谢家军就能将这场暴动彻底平息。
但敌方营寨里忽然出现了北朝将士。
在谢湖山将他们逼入绝境的时候,暴徒向北朝皇帝送去了求和书,谢湖山被军中细作出卖,掉入了北朝皇帝与暴军的陷阱之中。
很快判决下来,谢湖山被按上抗旨不尊,意图谋反的罪名,被株连九族。
民间曾一度将其视为妨碍和谈,权欲熏心的奸臣。
直到暴军休养一年,卷土重来,甚至变本加厉,民智渐开,才有人为谢湖山沉冤昭雪,可这次再无人愿意出征。
北朝皇帝被毒杀,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混乱。
宋枝鸾不由得想,宋定沅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他向来不择手段。
“如今钦州里还有谢家的亲族吗?”
官员摇头叹息:“没有了,陛下,株连九族啊,圣旨传下来的那日,钦州城便关了城门,谢家的男儿尽数上了战场,留在钦州的亲族与京中的那两支同日行刑,尽是些老弱妇孺,哪有还手余地。”
那一日也是许多钦州人的梦魇,京官来到钦州,手持尚方宝剑,亲自监斩,大雨狂落七日不休,还是没能冲刷土里留下的血腥。 ↑返回顶部↑
宋枝鸾继续与禀事的官员说话:“你继续说。”
官员哪知这其中弯弯绕绕,立刻应了是:“后来微臣即刻上书,将事情禀告给了郡守大人,郡守大人派了官兵前去追捕,沿着车辙痕追到了一处山崖,就没了他们踪迹。”
再有宋怀章的消息传来就是在西州了。
宋枝鸾一边思索着,一边看向周围光秃的山林,瘦弱的鸟雀在枯枝败叶上舔舐身体,山顶一座寺露出重檐,她顺势问了句:“那是座佛寺?”
“回皇上,那是供奉老谢国公,北朝镇国将军谢湖山的庙。”
她眼皮微敛,“北朝镇国将军?”
“是陛下,正是谢小将军的父亲,从前谢老将军曾带兵平定过钦州的叛乱。”
宋枝鸾眼中那抹怔忪还未褪去,声音低的不知是在询问还是在自言自语:“钦州,这是谢预劲的故乡……”
官员可不敢跟着宋枝鸾直呼谢预劲的名字,只是脸上有种有荣具焉的表情:“陛下好记性,这里的确就是谢家祖宗的发家之地,从前老谢国公的夫人,就是谢二公子的生母,就是在钦州生下谢二公子的,谢二公子那时可讨人喜欢了,小官那时还只是个举子,遥遥在街上撞见过一次,逢人就笑,活泼可爱极了,一直到三岁才去的京城。”
“只是可惜,”他话锋一转:“老谢国公一门忠烈,被诬陷通敌,连抄家流放的机会都没给,直接就在远州给……唉。”
宋枝鸾不知为何,听到谢预劲曾是个活泼性子的时候,心脏逐渐收紧,像被什么东西压住。
她没有主动问过谢预劲这段往事,所有的事都是听从前教她的夫子讲的。
北朝末年,生灵涂炭,有人揭竿起义匡扶社稷,有人趁机勾结夷狄残害百姓,远州暴乱是北朝朝廷派兵镇压的最后一场暴乱,在那之后,北朝分崩离析,残党各自为政。
派去镇压暴乱的将军就是谢预劲的父亲谢湖山,他带着长子和族中数位侄儿一同出征。
北朝人心涣散,吏治缺失,当时叛军聚集了一批穷凶极恶之徒,来势汹汹,几乎是报复性的凡得胜必屠城,谢湖山一路追击过去,见到惨状泪流不止。
这场战打了半年,粮草难继,可即使如此困难,谢湖山还是率军将敌人逼到了绝境。
但就在这时,北朝皇帝一道圣旨,逼迫谢湖山与暴军和谈,理由是国库空虚,无力再战。
谢湖山深知这只是暴军的缓兵之计,又怎能甘心,当夜便捧着长子的头颅,只身杀到对方营寨,就在千钧一发,谢家军就能将这场暴动彻底平息。
但敌方营寨里忽然出现了北朝将士。
在谢湖山将他们逼入绝境的时候,暴徒向北朝皇帝送去了求和书,谢湖山被军中细作出卖,掉入了北朝皇帝与暴军的陷阱之中。
很快判决下来,谢湖山被按上抗旨不尊,意图谋反的罪名,被株连九族。
民间曾一度将其视为妨碍和谈,权欲熏心的奸臣。
直到暴军休养一年,卷土重来,甚至变本加厉,民智渐开,才有人为谢湖山沉冤昭雪,可这次再无人愿意出征。
北朝皇帝被毒杀,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混乱。
宋枝鸾不由得想,宋定沅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他向来不择手段。
“如今钦州里还有谢家的亲族吗?”
官员摇头叹息:“没有了,陛下,株连九族啊,圣旨传下来的那日,钦州城便关了城门,谢家的男儿尽数上了战场,留在钦州的亲族与京中的那两支同日行刑,尽是些老弱妇孺,哪有还手余地。”
那一日也是许多钦州人的梦魇,京官来到钦州,手持尚方宝剑,亲自监斩,大雨狂落七日不休,还是没能冲刷土里留下的血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