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出书版) 第591节(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据统计,光是甘肃陕西,就有几万人指着驿站过日子。
  崇祯二年(1629),驿站没了。
  之前我说过,被裁掉了,裁掉它的,是一个叫做刘懋的好人。
  崇祯同志的运气实在太差,灾荒、钱荒、又夺了人家的饭碗,如果不闹,就不正常了。
  他不是故意的。
  所有的一切,都是偶然。偶然的灾荒,偶然裁掉驿站,偶然的地点。
  如果其中任意一个偶然没有发生,也许就不会有最后的灭亡。
  可惜,全都偶然了。
  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因此我认定,在这些偶然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必然,一个真正的,决定性的原因。
  就是这个原因,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我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这个最终的原因,四个字——气数已尽。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大致都是有期限的。一个人能红两年,很可能是偶然的,能红十年,就是有道行的,能红二十年,那是刘德华。
  公司也一样,能开两年,很正常,能开二十年,不太正常,能开两百年的,自己去数。
  封建王朝跟公司差不多,只开个几年就卷铺盖的,也不少。最多也不过三百年,明朝开了二百多年,够意思了。
  【抚战】
  当然,崇祯是不会这样想的,无论如何,他都要撑下去,否则将来到地下,没脸见开铺的朱元璋。
  所以他派出了杨鹤。
  杨鹤,湖广武陵人(湖南常德),时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经朝廷一致推荐,杨鹤被任命为兵部侍郎,三边总督,接替之前总督武之望的职务。
  工作交接十分简单。应该说,基本不用交接,因为杨鹤到任的时候,武之望已经死了。
  不是他杀,是自杀。
  武总督是个很有责任感的人,鉴于西北民变太多,估计回去也没什么好果子吃,索性自杀。
  而杨鹤之所以接替这个职务,是因为一次偶然的谈话。
  杨鹤是一个进步比较慢的人,在朝廷里混三十多年,才当上佥都御史,混成这样,全靠他那张嘴。
  皇帝喜欢魏忠贤,他骂魏忠贤;皇帝讨厌熊廷弼,他为熊廷弼辩护。想什么说什么,几起几落,该怎么来还怎么来。
  崇祯元年,他被重新委任为御史,当时民变四起,大家都在商议对策。
  有一次,几个人聚到一起,聊天。聊的就是这个,杨鹤就在其中。
  杨鹤是都察院的,这事跟他本无关系,他之所以掺和进来,还是两个字——嘴欠。
  反正是吹牛,不用动真格的,就瞎聊。这个说要打,那么说要杀,如此热闹,杨鹤终于忍不住了,他说,不能打,也不能杀。
  然后他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元气说。
  在他看来,造反的人,说到底,也还是老百姓。如果杀人太多,就是损伤元气,国家现在比较困难,应该培养元气,不能乱杀。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