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清朝当皇帝 第849节(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可是残酷的事实证明,他们这些复国主义者还是把问题想的太简单了,在柏林战役全面结束,德国人正式投降之后的这一个月时间里,他们的游说工作仍然没有任何的进展,而就在这些几乎要失去希望的时候,希腊的中英冲突爆发了,再之后,英国在希腊失去了所有主动权,作为英国盟友的法国,却在这件事情上保持了缄默。局势发展到这一步,似乎任何一个人都能够从中看出些问题来了,那就是中国将会从一场规模并不是很大的希腊冲突上,获得两个方面的利益:第一,一场战争,他们在希腊扶植起了一个亲华的政府,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展到了整个巴尔干半岛,甚至还直接影响到了邻国土耳其的政治局势。第二,挑战英法为首的巴尔干地区势力霸权。英法最终在希腊问题上的让步,等于是向全世界宣告,如今的中国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可以任由西方势力围攻的国家了,他凭借着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强横军力,已经跻身到了那把可以同世界列强平起平坐的交椅上。
  “为了避免犹太人再次受到惨痛的伤害,为了避免整个犹太民族彻底成为历史,巴勒斯坦必须复国。犹太人必须拥有自己的国家。”这是长久以来全世界犹太人心中地呼声,也是犹太复国主义者们四处游说时最常说的一句话。但是呼声归呼声,它说到底都只是一个要求,而在这个明显由抢着掌握话语权的世界里,一个弱者的呼声再强烈,也不会有任何人去理会,你还真以为国际博弈的舞台上存在着什么公平与正义啊?要想实现复国的大业,巴勒斯坦就必须找到一个可以为它开口、同时又有着强大实力的支持者,而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无疑是他们最后的一个选择。
  当然,巴勒斯坦工党之所以向中国方面寻求支持,也并非仅仅是因为他们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渊源,最为重要的是,工党内部认为。在目前的国际局势支配下,支持巴勒斯坦复国完全符合中国的利益。
  作为一个在战争中起家的军事大国,今后的中国势必要在全球各个地区扩展自己的影响力。当希腊争端结束之后,也表示着中国人开始向巴尔干插入一脚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的扩张步伐会就此停止吗?很显然,那是不可能的,而且可以想见,他们的下一步计划,将会是通过影响土耳其进一步向广大的巴尔干地区蔓延。
  这样一来,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将会出现在中国政府决策层的眼前——如今的巴尔干几乎完全是英法的地盘,各国的政府和王室,几乎都同英国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中国除了在巴尔干北部地区享有一定的影响力之外,他在整个巴尔干地区几乎就找不到什么存在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想把触角伸到巴尔干,就需要有一个名正言顺、能够得到国际认同的借口,这个接口从哪里来?巴勒斯坦工党的领导层认为,自己一方的出现,将会让中国人眼前一亮。
  也就是出于这一点考虑,巴勒斯坦工党趁着北京会议的时机,秘密向中国外交部提交了一份公函,这份公函的提交,一方面是真的为了寻求中国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做出一个试探。如果中国人有心插手巴尔干事务的话,那么他们肯定不会错过北京会议这个机会的,骤然将巴勒斯坦复国问题在这次会议上提出来,不仅能够起到打英国人一个措手不及的效果,还能够对外表一个态:中国要进军巴尔干了,巴尔干那些一直抱着英国人大腿的大小地主们都给我收敛一点儿。
  当然,作为帝国的最高领导人,关续清绝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的好恶来决定某一件国家大事,尤其是这种支持了某一方就会得罪另一方的国际关系大事,他绝不会忘记英国人曾经犯下的那些错误。
  不过精明的犹太人这一次并没有压错宝,当关续清将这个问题在国务会议上提出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与会代表都赞成支持巴勒斯坦建国,并且应该将这件事情立刻提上日程。把它作为一个议题,放到北京三国会议上去谈。毋庸置疑,随着中国军力的膨胀以及中美战争的胜利,尤其是在希腊争端问题上的大获全胜,中国国内决策层出现了一种自信心高度膨胀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还相当普遍。在这种自信心膨胀的驱使下,以强硬与对外扩张为主流的鹰派思潮开始弥散,而向巴尔干扩张影响力,显然符合这种思潮的本质。
  谁主沉浮:第三次世界大战(收关卷) 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三巨头会晤(补)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英国政府编造的谎言也的确是事实,他们持续几天空投给普拉斯提拉斯的价值数十万英镑的物资,的确被这个小人转手卖给了龙军。只不过那价格并非是七十五万英镑,而是区区的二十万美元,可以想见,如果英国人知道自己的东西被如此贱卖,恐怕又会有不少人要气到吐血了。
  随着普拉斯提拉斯事件的出现,英国国内的情况开始出现了变化,一些报纸以及民间组织,开始质疑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英军在希腊参与该国内战的决定。与此同时,工党与自由党,也开始借助这个有利的时机,在下议院对丘吉尔内阁展开毫不留情的抨击,他们声称,好战的丘吉尔从对德国人的战争中尝到了甜头,因此,他要在战争这块血淋淋的蛋糕上啃上更大的一口,他要不顾英国国家以及人民的利益,继续挑动一场更加灾难性的战争,而前一阶段万余名英军在希腊罹难,就是最好地证明。
  这个……一个国家政权不怕外乱,就怕内乱,在英国,此时新一届的议会选举即将展开,新一任的内阁将由哪个政党来组织,谁能出任下一任的首相,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阶段的表现。原本在四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国内就面临着失业率激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滑、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等诸多问题的困扰,从而使得保守党支持率持续走低。如果不是因为丘吉尔在战争中竖立起来的绝高威望,也许这一任的内阁早就垮台了。而与此相对的,由工党提出的利用国有化改革,提高社会就业率、缩减贫富差距的提议,则得到了英国国内大多数人的支持。从根本上来说,下一届议会选举,保守党人是否还能重新获胜以取得组阁的权力,早就是未知数了。如果在这个节骨眼上,丘吉尔再在希腊的问题上同中国人纠缠不清的话,那么后果无疑将会是非常严重的。
  正是出于这一点考虑,保守党党内开始出现一种新的论调,那就是要求丘吉尔尽快同中国就希腊问题达成谅解,最后的结果是双方就此罢兵。彼此在现有占领区域内实现停火,从而使希腊南北双方达成分治。
  被*无奈的丘吉尔,最终不得不同意了内阁的主张,他一方面同戴高乐取得联系,希望由法国出面召集会议,邀请中国皇帝赴巴黎进行协商,以和平解决希腊问题。另一方面,他又向驻希腊英军指挥官斯科比下达命令,让他约束部队,不要同龙军发生再一次的冲突。
  英国方面的和谈意向,很快就传达到了关续清那里,这位“爱好和平”的中国皇帝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他在帝国军事会议上笑容满面的说道:“当初我们就希望能够同英国人就希腊问题展开和平的协商,但是他们拒绝了,而今,和平协商的意向是由他们首先提出来地,我们应该拒绝吗?不,不,不,我们不能拒绝,尽管这看起来对我们有些不公平,但是我们还是要尽可能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问题。我们要用事实证明,帝国是绝对爱好和平的……”
  会场上响起了一阵儿哄笑声。
  “和平的协商是好的,无论是什么问题,仅仅付诸于战争的手段去解决都是愚蠢的。不过,这一次,我们也要反其道而行之,外交部向英国政府转告朕的意见,和平协商的要求我们同意,但是会议的地点必须定在北京,朕会在这里恭候丘吉尔先生以及戴高乐先生大驾光临。”
  这就是关续清对希腊问题协商的最后决定,无论是之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大战,还是这一次的中英希腊战争,关续清以及由他所统帅的国家,都在无比生动的向全世界诠释一个现实,中华帝国并非是偏好和平的存在,在某些必要的时刻,它们也能转化为杀人的利器。
  随着关续清这个决定的下达,在希腊作战的龙军部队停止了向南的战场推进,此时,龙军的战线已经推过了沃洛斯,最终停止在了拉米亚至拉米亚至吉奥纳山、特里霍尼斯湖一线。一个星期,仅仅是一个星期不到的时间,英军以及希腊政府军所取得优势化作乌有,整条战线可以用一溃千里来形容,而兴致勃勃跑到希腊企图一展身手的李宗仁,则感觉有些意兴索然,毫无疑问,他费了一番功夫所弄来的那些进攻策略什么,根本就没有用上。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