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张大夫!"
  老周一把拽住那气喘吁吁的年轻人,"你们这是往何处去?"
  学徒的袖口还沾着苍术的药香:"按察使大人呕血不止,王爷把全城大夫都召去了。"
  话音未落,老周手里的铜锣"咣当"坠地,惊起桥头几只白鹭。
  消息像早春的柳絮,转眼飘遍七十二条街巷。
  酉时三刻,护城河两岸已聚满人影。卖豆腐的吴阿婆将浸透桐油的竹篾折成莲花,颤巍巍的手在暮色里像两片枯叶。
  她记得去年水车塌了,是苏大人带着衙役连夜修好,官靴上沾满田埂的泥。
  "阿嬷,这个怎么扎啊?"
  穿红袄的小丫头举着半成品凑过来,发髻上还沾着米浆。
  吴阿婆刚要指点,忽见河对岸亮起星星点点的光——原是城南书院的学子们抬来了三丈长的素绢,墨迹未干的"福寿安康"四字在晚风中轻轻摇晃。
  戌时初,月光漫过城楼飞檐。不知是谁起的头,第一盏河灯顺着水流漂向东南,接着是第二盏、第三盏,第四盏……
  转眼间,整条护城河成了流动的星汉。
  扎着总角的小童们捧着冬瓜雕的灯船,烛火透过青皮映出脉络,恍若苏大人案头那方寿山石冻的纹路。
  "让让!劳驾让让!"
  绸缎庄的伙计们挤过人群,怀里抱着个半人高的灯笼。
  细看竟是用百块碎布拼成的鹤形,每片布料都绣着姓氏——东街卖炊饼的赵三,西市打铁的李大锤,连城隍庙前算命的瞎子王都在鹤翼处缝了块褪色的八卦巾。
  忽然,人群如潮水分开。
  八个赤膊汉子抬着木架缓缓行来,架上供着尊三尺高的檀木像。
  那眉眼分明是苏珏审案时的模样,左手执卷,右手指天。
  木像前供着三牲五果,最显眼处却摆着个粗瓷碗,里头盛着新收的麦粒,还混着几根金黄的麦秸。
  "这是……"绸缎庄掌柜瞪大了双眼。
  "南郊三十六个村子凑的。"抬架的汉子抹了把汗,"苏大人去年免了咱们的春税,大伙儿说要用头茬新麦供神。"
  子时的梆子声响起时,整座冀州城亮如白昼。
  十万盏河灯在护城河汇成璀璨银河,最前头那盏鹤形灯已漂出三里外。灯阵经过官驿时,守门的老兵忽然揉着眼睛惊呼——那檀木像前的麦粒竟在月光下泛起淡淡金辉,而东南天际,分明有颗星辰骤然明亮。
  此刻的农庄,昏迷多日的苏珏在药香中动了动手指。
  窗棂外飘进几点流萤,混着远处百姓的祝祷声,在他枕边聚作一团暖黄的光晕。
  粼粼波光中,一盏描着鹤纹的明灯顺流而下,灯芯里藏着一枚新刻的玉佩——正是李明月亲手刻的祈福礼物。
  ……
  苏珏猛然惊醒时,棋枰上的茶汤正泛起第三圈涟漪。
  李明月执白子的手悬在半空,青瓷盏里映出他苍白的脸——那上面还残留着梦魇中的冷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