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即使沈三再三写信说明军中会发军备,质量都很好,但是远在湖州的亲人哪里相信。
  于是倒让沈三攒下了一大笔的钱……
  沈三抱着一大堆的东西,端的是引人注目,不少人认出了沈三连忙和他寒暄,等到了家门口的时候,得到消息的沈家父母早就在门口张望着了。
  一见到心心念念的儿子,沈母就抱着沈三嚎啕大哭,她前头生了两个孩子都没坐住,唯独留下了这个第三子,随着沈三长大,后面的弟弟妹妹们才也都坐稳住了。
  因此沈母最疼的就是沈三,他一走就是五年,对于沈母来说简直就是挖心肝一般,但凡不是主家苛待太过,眼看着全家都要没了生路,他们家也不会让长子在那个乱世之中从军入伍!
  沈母抱着沈三哭了好一会儿,才被得到消息急匆匆回家的沈父以及沈三的弟弟沈城和妹妹沈妍打断。
  弟弟沈城脸色白皙,反而妹妹沈妍
  肤色微黑,但是看到兄长回来,脸上都是如出一辙的开心!
  沈三这才反应过来,将背上的包袱卸了下来,连同怀里的军饷一同递给沈母,然后指着那些东西道哪些是给沈母沈父的,哪些是给弟弟妹妹的。
  沈母看着这一大堆的东西,又是欢喜又是惆怅,连忙安排沈城去整理房间,让沈妍去集市上买点好菜,夫妻俩则拉着沈三连连询问他在军中过的如何!
  半响沈三提出来他回家后的第一个建议:买房!
  随即被沈母拒绝了!
  沈三入伍之后,因为算军属,沈家一家都得到了优待,不仅安排工作,还把两个孩子都被送进了学堂,学费都是官府出的,只要沈家承担一些笔墨费用就可以了。
  甚至就连沈城和沈妍这名字也是学堂的先生给起的,他们原本随沈三一样:叫沈四,沈五。
  沈城学习不行,读了一年勉强考了个丙等文凭不算文盲后就去了新开的工匠学校学了木匠活计,毕业后直接当了个木匠,天天待在工坊里削木头。
  反而是沈妍在学习上颇有天赋,一年就考得了甲等文凭,直接升到吏校去了,今年刚毕业,被分配到了湖州的文选部,巡查州府的学堂教育情况,每天都在外跑,最近刚好到了休沐的时候,才能这么快回来。
  一家五口,可没有一个闲人,沈母早就攒够了银两把这个院子买下来了,只是担心沈三在外面知道了家中要买房的消息,把钱都给寄回来了,自己不够用,这才没告诉他,只说新租了个大院。
  于是,短暂的开心后,沈三陷入了自己回乡以后的第一个烦恼:
  该给自己找个怎样的活计呢?手里的银子总不能这么放着吧?
  第179章 珍珠使刚回来的时候,沈三受……
  刚回来的时候,沈三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全家除了当差,都围着他转,但是随着他回来的时间变久,又一直迟迟没去找活计,远香近臭,他渐渐被嫌弃起来了。
  毕竟以大魏如今都快卷上天的风俗,是绝对接受不了无所事事的懒汉。
  沈三盘算着下地是不能了,他虽然不是吃不了苦的人,但是下地的收益太低,支撑不了他的花销。手上有点小钱做点买卖还是可以的,但是他既坐不了海船,又赶不了马车,一时间还有点踌躇起来。
  然而没等沈三想明白自己到底要干嘛,却看到衙役直接上门来了,一头雾水的沈三差点没拔刀,好在对方态度和煦,于是被衙役请回了县城。
  原来是像这种退役士兵,户籍都有记载的,沈三户籍随着他退役,一同被打回了原县,虽然慢了一点,但是核对后,县衙发现对方久久未曾报到,于是便派人去沈家核对了。
  现在每一个青壮劳力都弥足珍贵,更何况这种退役的士兵。
  沈三这才想起,自己退伍之时,训导员曾经说过要他回家后去县衙报道登记,不过,沈三当时只想着回家,上了回家的马车就忘的干干净净了。
  好在现在也不算晚,沈三在衙门登记后,看着对方将他的户籍由军籍改成了民籍,一时之间还是有些伤感,不过随后就感觉手上一重,一把崭新的火统被放入了他的手中。
  沈三疑惑的看着对方,他在离开军营的时候就将手上的火统上缴了,因为边疆之地,局势不稳,需要武器防身,如果留在辽东他的火统就不需要上缴,但是江南腹地……
  衙役叹息了一声,有些羡慕的看着他:“最近报纸上闹的沸沸扬扬的吕宋屠华惨案,二十年前两万多华人被沉入水里,两年前那西方蛮子又对马尼拉八连的华人痛下杀手,又是两万多百姓遇难,实在骇人听闻……”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