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太爷与杀猪刀 第105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崔颜光闻言不语,摸过自己的酒葫芦晃了晃,抬眸道:“酒空了, 许兄可否陪在下到膳堂打酒?”
  翰林院人都走空了,许文壶留下也没有事情可做,自然应下。
  二人结伴穿过点卯堂所在的“外翰林”,过垂花门,经抄手游廊,进了“内翰林”。
  许文壶只觉庭院深深,飞檐翘角,抬头时,正看到仪门上“国史馆”三个笔触苍劲的大字,想到崔颜光的职位,顿时便明了此处便是藏放国家重要文书经史之处。
  “说起这三个字,”崔颜光对着门深躬一礼,甚是恭敬道,“还是昔年先帝亲笔所提,先帝他老人家重文,特地整修翰林院供学子试练,时光久远,风吹日晒,上面的墨渍都有些浅了。”
  许文壶便也跟着对字行礼,再直起身,便见崔颜光已踏入门中,遂也随之前往。
  走进花廊,崔颜光拨开已有败势的花藤,接着道:“许兄方才说,翰林院与你想象中的有所出入,其实不光是你,连我初来这里时,也觉得此地和理想中的相差甚远。”
  “翰林院,文翰之林,清流之乡啊。”
  崔颜光苦笑摇头,瞧了许文壶一眼,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许文壶心里的苦闷也在这欲说还休的对话中被放大许多。
  他逃离了一个天尽头,结果发现外面处处是天尽头。
  “若这般放任,假以时日,天下还有何清净之地。”许文壶忧心太重,不知不觉便将自己的心里话喃喃说出了口,直到话音落下,他方意识到自己的松懈,立刻警惕地望了崔颜光一眼。
  相识不过须臾,是敌是友尚且不分,这个崔颜光若有心散播,方才他说的话,已足以让他在这翰林院无立足之地。
  崔颜光只顾走路,并未留意到许文壶的目光,闻言爽朗一笑:“那又能有什么办法,如今的陛下满打满算不过十七岁,半大的孩子而已,虽有宋相主持朝政,陛下却只对阉党一派言听计从。不过短短七年,朝中官员十中有七皆对阉党马首是瞻,不服从他们的,或被调往偏僻之处,或离奇死亡,就连这被称之为天子门下的翰林院——”
  崔颜光抬起头,瞧向四面道:“只怕即便我小声说上一句杨善是个大王八,第二天教子无方的折子便要弹劾到我爹脸上了吧。”
  许文壶顿了一下,方想起来“杨善”是谁。
  这个听起来寻常无害的名字,便是那令满朝文武闻风丧胆的“九千岁”。
  许文壶自入京以来,不是没听说过有关杨善的传闻,众说纷纭之下,唯一的共同之处,便是此人极为心狠手辣,民间呼出其名,可止小儿夜啼。
  至于朝堂分布,局势跌宕,作为一个刚从山沟沟爬出来的酸书生,许文壶其实没有那么多的敏感,什么九千岁八千岁,和他有什么关系。直至此刻,他也只记得内心那唯一一个目标:调查活死人。
  忽然,许文壶的脑海中闪烁出一道白光,也不知他将记忆中的什么东西串联上,竟忽然问崔颜光:“敢问崔兄,那杨善手下同党都有何人?”
  崔颜光的脚步似乎都绊了一下,显然没想到他会问这个,转脸本想询问,撞上许文壶的炯炯目光,不由自主便老实回答:“刑部尚书葛丰,礼部尚书曹广全,还有——”
  许文壶等待不得,直接便问:“有没有儋州知府张秉仁?”
  崔颜光不假思索便点头:“自然是有的,那张秉仁原本不过一个翰林院庶吉士,碌碌无为地在翰林院待了有十年之久,前几年不知怎么搭上了杨善,此后便一路青云直上,做到了儋州知府。”
  陡然间,许文壶面露恍惚,步伐仿佛都随之变得轻飘不稳。
  崔颜光看出他的异常,不由道:“许兄,你怎么了?”
  许文壶摇了摇头,张口撂下一句“忽然想起有桩要事未做,在下先行一步”便匆忙跑走,直奔门口的方向而去。
  崔颜光茫茫然晃着空酒葫芦,自言自语道:“才认识就要跑,难道是我说错什么话,吓到他了?”
  他回忆了一下,感觉自己从始至终说的都是不该提的错话,便又反思:“难道是我说对什么话,吓到他了?”
  崔颜光百思不得其解,却也不将此小事放在心上,转身接着打酒去了。
  *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