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2 / 3)
但沈新也没多问,只点头道,“带我们去看看你们的田地,和周边环境。”
“好。”张飞鹰点点头。
“除了粮食作物你们还中了红甘蔗?”沈新有点惊讶,芦花村虽然尚武,但还是有聪明人的,知道种经济作物。
“甘蔗价高,比种小麦合适。”张飞鹰摸了摸鼻子。
“有心了。”沈新赞了一句。
逛完芦花村,几人又坐车去了陈家村和宋家村,两村异曲同工,待人热情好客,说话藏头露尾,陈村长和宋村长一句话恨不得拐八百个弯,也不知道哪里学的臭毛病,沈新看完自己想了解的,便立刻离开了。
一日奔波到县衙时,沈新身上都是汗味,没来得急吃饭,他立刻召集了县衙官员,开会。
“一天时间,可想到对昭平县未来发展有益的想法?诸位可畅所欲言。”沈新抬手道。
第155章
林斐济率先起身, 他弯腰行礼道:“回大人,下官查看了近一年来的县衙账册,发现仅去年三月重修县衙大门就花费了白银二百两, 各类庆典、修建文庙、祭祀等加起来就要五千多两, 这些冗余的支出光去岁一年加起来就将近白银八千两。”
“下官以为这些非必要的支出可以全部减掉, 这样每年下来能省很大一笔银钱。”
“此举怕是不妥。”许主薄一脸不赞同, “县衙代表的是大燕朝的脸面,自然应当修缮,而文庙是天下读书人的精神圣地,怎可让其满身灰尘。”
“许主薄此话在理。”冯典史也跟着点点头。
“小宋, 你负责把大家的想法都记录下来。”沈新不置可否, 又问道, “其他人有何想法?”
“是, 大人。”宋云风眼珠转动,接话道:“下官以为可以大力开垦荒田, 增加粮食产量。”
“不错,牢中有许多经年罪犯白吃米粮, 不若让他们都去开荒,也算物尽其用。”冯典史从沈新昨日的话中得到了灵感,真诚建议道。
“开荒至少要三年才有成效。”许主薄说,“或可以实施降低商人税收, 大力推动市场繁荣。”
……
一场讨论, 花了将近半个时辰,沈新喝了一口水, 笑道:“诸位的想法都很不错,林县丞说的不错,经济发展不光要学会开源, 也要适当节流,这件事就要给你推行下去。”
“是,大人。”林斐济起身行礼道。
“至于开荒一事,还要等本官多考察,确定地点再谈,现如今刀也有个能用到这些人的地方。”沈新没卖关子,直接说了他的想法,“本官要建一座专门烧制瓷器的厂子。”
地方他也选好了,就在杏溪村西侧的荒山上,那里木材丰富,又靠近水源,是一处绝佳瓷窑选址地。
“大人身为县令怎能以官身行商?大人怎可如此糊涂?”冯典史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我不过出了个想法,最后厂子地契自然要写我夫郎的名字。”沈新笑了一下,“本官家里的事情都是夫郎说的算。”
在场之人沉默了,林斐济嘴角微抽,没想到两年多过去了,沈大哥这种随时炫耀夫郎的风格依然没变。
“据下官所知,瓷器烧制难度极大,要求窑工对火候的把握极为精准,非经验老道者无法制成。”许主薄语气委婉道。
“先做,如果不成再想别的法子。”沈新淡淡撇了他一眼,“若万事都以此为借口,那大家就都混吃等死好了。”
“大人所言极是。”叶县尉终于接上了一句话。
“本官已经找好了销路,但时间不等人,所以这个厂子一定要尽快建好,尽快投入使用。”沈新继续说。“在座之人可有熟悉的名匠,只要有真才实学,本官愿以高价聘之。”
见众人摇头的样子,沈新心里叹了一口气,“如此,就在县衙门口的告示栏张贴文书,再让小吏去人流处告诉大家县衙要招人这件事。” ↑返回顶部↑
“好。”张飞鹰点点头。
“除了粮食作物你们还中了红甘蔗?”沈新有点惊讶,芦花村虽然尚武,但还是有聪明人的,知道种经济作物。
“甘蔗价高,比种小麦合适。”张飞鹰摸了摸鼻子。
“有心了。”沈新赞了一句。
逛完芦花村,几人又坐车去了陈家村和宋家村,两村异曲同工,待人热情好客,说话藏头露尾,陈村长和宋村长一句话恨不得拐八百个弯,也不知道哪里学的臭毛病,沈新看完自己想了解的,便立刻离开了。
一日奔波到县衙时,沈新身上都是汗味,没来得急吃饭,他立刻召集了县衙官员,开会。
“一天时间,可想到对昭平县未来发展有益的想法?诸位可畅所欲言。”沈新抬手道。
第155章
林斐济率先起身, 他弯腰行礼道:“回大人,下官查看了近一年来的县衙账册,发现仅去年三月重修县衙大门就花费了白银二百两, 各类庆典、修建文庙、祭祀等加起来就要五千多两, 这些冗余的支出光去岁一年加起来就将近白银八千两。”
“下官以为这些非必要的支出可以全部减掉, 这样每年下来能省很大一笔银钱。”
“此举怕是不妥。”许主薄一脸不赞同, “县衙代表的是大燕朝的脸面,自然应当修缮,而文庙是天下读书人的精神圣地,怎可让其满身灰尘。”
“许主薄此话在理。”冯典史也跟着点点头。
“小宋, 你负责把大家的想法都记录下来。”沈新不置可否, 又问道, “其他人有何想法?”
“是, 大人。”宋云风眼珠转动,接话道:“下官以为可以大力开垦荒田, 增加粮食产量。”
“不错,牢中有许多经年罪犯白吃米粮, 不若让他们都去开荒,也算物尽其用。”冯典史从沈新昨日的话中得到了灵感,真诚建议道。
“开荒至少要三年才有成效。”许主薄说,“或可以实施降低商人税收, 大力推动市场繁荣。”
……
一场讨论, 花了将近半个时辰,沈新喝了一口水, 笑道:“诸位的想法都很不错,林县丞说的不错,经济发展不光要学会开源, 也要适当节流,这件事就要给你推行下去。”
“是,大人。”林斐济起身行礼道。
“至于开荒一事,还要等本官多考察,确定地点再谈,现如今刀也有个能用到这些人的地方。”沈新没卖关子,直接说了他的想法,“本官要建一座专门烧制瓷器的厂子。”
地方他也选好了,就在杏溪村西侧的荒山上,那里木材丰富,又靠近水源,是一处绝佳瓷窑选址地。
“大人身为县令怎能以官身行商?大人怎可如此糊涂?”冯典史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我不过出了个想法,最后厂子地契自然要写我夫郎的名字。”沈新笑了一下,“本官家里的事情都是夫郎说的算。”
在场之人沉默了,林斐济嘴角微抽,没想到两年多过去了,沈大哥这种随时炫耀夫郎的风格依然没变。
“据下官所知,瓷器烧制难度极大,要求窑工对火候的把握极为精准,非经验老道者无法制成。”许主薄语气委婉道。
“先做,如果不成再想别的法子。”沈新淡淡撇了他一眼,“若万事都以此为借口,那大家就都混吃等死好了。”
“大人所言极是。”叶县尉终于接上了一句话。
“本官已经找好了销路,但时间不等人,所以这个厂子一定要尽快建好,尽快投入使用。”沈新继续说。“在座之人可有熟悉的名匠,只要有真才实学,本官愿以高价聘之。”
见众人摇头的样子,沈新心里叹了一口气,“如此,就在县衙门口的告示栏张贴文书,再让小吏去人流处告诉大家县衙要招人这件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