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市井发家日常 第19节(1 / 4)
做了两顶帐子,余下料子还够做两件纱衫,一人分了一件。
虞蘅女红不怎样,阿盼也不行,请了外头成衣店娘子做,顺便用其他缎子做了两身秋裳,再过两月大概就能穿上了,提前备着,免得换季店里忙,来不及做。
成衣店娘子少见这么好的料子,赞道:“这些买来可不便宜吧?你们两个小娘子,年纪轻轻,眼睛倒毒。”
实则礼单子里最值钱的,不是这几匹软滑柔顺的缎子,也不是那些金玉器具,而是薄薄一张屋契。
一间脚店,还带后院跟宅子。
脚店不能自酿酒水,利润比不上正店,但白得一间店铺,还带小院,已经很好了。
甚至很贴心的,选址就在枣花巷里头,只不过从巷尾搬到巷头,都不用再重新积攒食客。
蔡良也是考虑得很周到了,怕贸然送她一间正店,虞蘅不敢收。
一间脚店的地契,也要好几百两,更别提再加上院子,地段又好,其实算下来与城外买一家酒肆的银钱差不多了。
虞蘅缓了缓,抽回神思,将地契藏好,教阿盼留个心眼子,若旁人问起得了什么,就说明面上这些东西,每家都差不多的。
“晓得了。”
阿盼说话本子里写那大户人家不得宠的子女,有什么不同凡响的,都得“藏锋”,否则旁人知晓后,心里不痛快,光惦记去了。
她们眼下就得越发“沉寂”,到时候才能一鸣惊人。
虞蘅无语,一天净拿那话本当真。
“‘沉寂’倒不必,你只要不去与徐家婢子嚷嚷炫耀就成。”虞蘅幽幽地道。
阿盼小心思被看穿,嘿嘿一笑,“那徐娘子着实可恶,我想着气气她。”
于是每日赚了多少都特意跑人家门口闲聊,生怕对方听不见。
徐家婢子也是憨的,主家跟她们有恩怨,凑头便与阿盼玩到一起,因此挨了徐娘子几顿打,也不肯断交,两个年纪相仿的小姑娘,越发地情比金坚了。
虞蘅琢磨着,要是开店,只她与阿盼两人定是不够的,没准还得增加些人手。
第22章 添丁进口
要添人手,虞蘅先向邻居娘子打听靠谱牙行。
邻居娘子吃着她送来的蜜煎果子配茉莉花茶,舒服得眼尾纹都展开了,想了想道:“要买仆,多往青鱼巷子去。”
虞蘅谢过她,一整碟蜜煎橄榄与了她吃。
时下经营铺子,若是人手不够,也有专门赁工的地方,为何不选择雇工而是买仆,虞蘅有自己的考量。
一则从阿盼口中听说了去年江南两道发了水灾的州县不少,今夏又歉收,就连汴京粮价都上涨,外地买卖儿女的人家只会更多,这时候买仆,划算。
况且,虽不能说她救她们于水火,至少还把人当人。
二则,灶台上的手艺无非功底与配方,从私心来讲,也只有自己人用着才放心,雇工到底难与自己一条心,一处使劲。
虽然添置奴仆这种行为属于“买卖人口”,但按穿越后经历来算,虞蘅已算是十足法外狂徒,再添这一桩不多,索性便入乡随了俗。
青鱼巷因建在鱼市旁边得名,入口初极狭才通人,往里走数十步才稍稍开阔些,整个巷子弥漫着一股臭鱼烂虾味。
在这样的地方,住了少说有一百来等待买主的奴仆。 ↑返回顶部↑
虞蘅女红不怎样,阿盼也不行,请了外头成衣店娘子做,顺便用其他缎子做了两身秋裳,再过两月大概就能穿上了,提前备着,免得换季店里忙,来不及做。
成衣店娘子少见这么好的料子,赞道:“这些买来可不便宜吧?你们两个小娘子,年纪轻轻,眼睛倒毒。”
实则礼单子里最值钱的,不是这几匹软滑柔顺的缎子,也不是那些金玉器具,而是薄薄一张屋契。
一间脚店,还带后院跟宅子。
脚店不能自酿酒水,利润比不上正店,但白得一间店铺,还带小院,已经很好了。
甚至很贴心的,选址就在枣花巷里头,只不过从巷尾搬到巷头,都不用再重新积攒食客。
蔡良也是考虑得很周到了,怕贸然送她一间正店,虞蘅不敢收。
一间脚店的地契,也要好几百两,更别提再加上院子,地段又好,其实算下来与城外买一家酒肆的银钱差不多了。
虞蘅缓了缓,抽回神思,将地契藏好,教阿盼留个心眼子,若旁人问起得了什么,就说明面上这些东西,每家都差不多的。
“晓得了。”
阿盼说话本子里写那大户人家不得宠的子女,有什么不同凡响的,都得“藏锋”,否则旁人知晓后,心里不痛快,光惦记去了。
她们眼下就得越发“沉寂”,到时候才能一鸣惊人。
虞蘅无语,一天净拿那话本当真。
“‘沉寂’倒不必,你只要不去与徐家婢子嚷嚷炫耀就成。”虞蘅幽幽地道。
阿盼小心思被看穿,嘿嘿一笑,“那徐娘子着实可恶,我想着气气她。”
于是每日赚了多少都特意跑人家门口闲聊,生怕对方听不见。
徐家婢子也是憨的,主家跟她们有恩怨,凑头便与阿盼玩到一起,因此挨了徐娘子几顿打,也不肯断交,两个年纪相仿的小姑娘,越发地情比金坚了。
虞蘅琢磨着,要是开店,只她与阿盼两人定是不够的,没准还得增加些人手。
第22章 添丁进口
要添人手,虞蘅先向邻居娘子打听靠谱牙行。
邻居娘子吃着她送来的蜜煎果子配茉莉花茶,舒服得眼尾纹都展开了,想了想道:“要买仆,多往青鱼巷子去。”
虞蘅谢过她,一整碟蜜煎橄榄与了她吃。
时下经营铺子,若是人手不够,也有专门赁工的地方,为何不选择雇工而是买仆,虞蘅有自己的考量。
一则从阿盼口中听说了去年江南两道发了水灾的州县不少,今夏又歉收,就连汴京粮价都上涨,外地买卖儿女的人家只会更多,这时候买仆,划算。
况且,虽不能说她救她们于水火,至少还把人当人。
二则,灶台上的手艺无非功底与配方,从私心来讲,也只有自己人用着才放心,雇工到底难与自己一条心,一处使劲。
虽然添置奴仆这种行为属于“买卖人口”,但按穿越后经历来算,虞蘅已算是十足法外狂徒,再添这一桩不多,索性便入乡随了俗。
青鱼巷因建在鱼市旁边得名,入口初极狭才通人,往里走数十步才稍稍开阔些,整个巷子弥漫着一股臭鱼烂虾味。
在这样的地方,住了少说有一百来等待买主的奴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