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市井发家日常 第15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关键吃完后也不会有胃里坠胀的感受,只觉得热乎乎很熨帖。
  其实若早些时辰,谢诏定会吃得有些撑。戌时一过,虞蘅估摸着这会子的客人来都是吃夜宵,便不再追求将面条擀得有多“劲道”,尽量软薄些,煮透好克化。即便牙口不好的老媪带着乳牙还没长齐的小童来吃都没障碍。
  头一日整晚,阿盼掰着指头数过了,酸汤烩面卖了整整三十七人,烩饺价贵,略少些,二十碗,冷淘许是竞争力不够突出,鲜有人问津。
  可第二天又不一样。
  外间热浪翻滚,夜晚还能喘口气,到白日里,任你怎么酸辣开胃调动食欲,还是冷淘卖得最好。
  采嫩槐叶汆水研出汁子和面,抻出来碧色面条,正巧与虞蘅的围兜子颜色呼应上了。
  煮熟的面条抖落开,用流动的冷水一遍遍浇凉。
  街边的小食铺用不起冰,用井水效果也是一样的。再切些嫩胡瓜丝,挟筷豆芽儿,撕好拌好的鸡胸丝与罗卜丝也来点,五颜六色码在面上,浇一勺清酱与醋调的料汁子拌开,吃起消暑又清爽。
  旁的食铺可能就有给你掰一段胡瓜,浇点盐卤水,自拌着吃,当然价格也更经济。
  然而虞记的生意还是很不错。
  毕竟又不是日日这样吃,碰上这样好看的冷淘,谁舍得不来一碗?凑吧凑吧从口袋里掏出几个子儿,扭头看一眼隔壁的盐水素面,果断选择多凑几文钱,来了虞记。
  还有些人,买了隔壁的签食带过来,再买一碗冷淘吃,油炸小食配凉面,享受着市井午后悠闲安然时光,多惬意阿。
  虞蘅再给他们送上一碗放凉了的绿豆稀汤消暑,不值几个钱,虞记却因此在周围收获了很不错的声望。
  有食客自发宣传,不到一天功夫,附近住民挨个都知道这家食铺换了招牌与主人,味道很可以一试。
  从小摊搬到食铺,也有过去相邻的摊主想起特地跑来看她,大概也是知道她捡漏了个生意不怎样的铺面,存了看笑话的心思,却没想到人家生意照样好。
  元六拿着洗干净的空碗与食盒来还时,虞蘅正准备今晚的食材,已经切好的萝卜与笋丝码在缸里,倒上江米醋与粗盐,满满一盆。
  昨晚人挤人,元六没仔细瞧,今日一见她,咦了声:“你不是原先桥南卖灌浆的虞娘子么?”
  虞蘅闻言抬头,见是个富贵人家的小厮,娃娃脸,浓眉大眼,生得很讨喜的福相。
  再打开那食盒,见碗盘已经洗得干干净净,光洁如鉴,兼之里头还放着半贯棉线串好的打赏钱。
  虞蘅看对方更和蔼了,莞尔道:“我说小哥怎瞧着面善,原是熟客。早说一声,我该给你打些折扣才是。”
  元六嘿嘿一笑:“现今怎么不卖了呢?”
  元六的记性,能记得这街上所有好食的小摊,却记不住书本上抄了十遍的字。
  照他的话说,这是专记“要事”。
  吉双嗤他,吃喝拉撒,可不是人生头一要事么。
  虞蘅其实也没说不卖,只是现在换了地方,空间窄小施展不开,兼人手与精力不够,暂时取舍选择了性价比更高的面食而已。
  元六听罢虽有遗憾,却并没怎么放在心上,毕竟他不挑嘴,喜欢的东西有很多,何况眼下的酸汤烩面也很不错,还没尝过呢。
  他想到此处,虽然才吃过午点心,又坐下要了碗面,直吃得嘴饱肚圆。
  回去后将此事当闲话说与二郎听,见谢诏敷衍嗯了声就算回应了,又自顾“嘿”道:“瞧我,将阿郎当作吉双那小子了不成?”
  阿郎哪里会记得街边一小摊卖的灌浆还是汤饼?
  被这样打趣,谢诏当然没理他,只凉凉瞥他一眼。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