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市井发家日常 第12节(1 / 4)
郑郎君皱眉:“只是这城中铺面紧缺,怕是找也没这么快。”
“不急。”虞蘅笑盈盈的,故作俏皮眨眨眼,“便是二位明日给我寻来了,我恐怕也还买不起,只是先打听着看看机遇罢了。”
孙娘子呷一口香醇鸡汤,眼睛都眯起来:“好说,好说。”
一顿饭,清淡有清蒸鲥鱼、竹荪鸡汤,浓郁有红焖蹄膀、芥辣瓜条,饭后还有一盏冰冰甜甜的豆花消暑,好过瘾。
临走孙娘子拉着她手,忽然想起来似的:“要说铺子,我倒真知道一个,做伞生意的。原先的主人欲回老家娶亲,不再回来了,欲将铺子转让。地段好,东西也都新,只是要价四十五两,又是个伞铺,许多东西都要你新添置,你看?”
这么粗粗一算,置办个铺子竟没有五十两下不来。
虞蘅尴尬地咳嗽一声:“还是再看看。”
孙娘子笑着拍拍她的手:“懂,我懂。”
第13章 立夏三鲜
立夏后,生机开始蓬勃得厉害,一夜之间,道旁榆柳便浓翠得几乎要滴出黛来,空气都仿佛变得黏腻。随之攀升的,是每日清晨醒来时的气温和夜里此起彼伏的蛙鸣。
这时候热烫的灌浆、汤面、羊肉烧饼之类已经不大适合了,随之兴起的是清爽的冷淘、鱼脍跟各色消暑饮子。
家常菜蔬的选择也比初春多得多,蚕豆苋菜嫩胡瓜,青蒜新笋荠菜芽,炒点鸡蛋炒点蒜末就好吃得很。
虞蘅在家打了一口小铁锅,刚从菜园摘下来,井水一冲便到了锅里,只清油一炒,又端到了桌上。
一点点盐巴调味,吃的就是那口脆嫩鲜甜,特别适合这样炎炎夏日开胃。
月余过去,食摊积累了一批稳定的食客,兼之每日都有些新客光顾,虞蘅包包子调馅的功夫越练越熟手,就连第一天出摊儿还不好意思叫卖、声音细若蚊蝇的阿盼,如今都有些独当一面的意思了。
虞蘅很放心将摊子交给她,自己则跑了一趟菜市与肉市,将“夏三鲜”给凑齐了。
国人立夏尝三鲜的习俗从古就有,发展到现在已经很有章法了,分地里长的、水里游的,树上结果子的。
家境好些追求清高的,食“水三鲜”、“树三鲜”,俗人则更青睐物美价廉的“地三鲜”凑趣。
民间俚语这样传,真吃起来其实没这般泾渭分明的阶级。
虞蘅拿菠菜汁子和面,皮子青翠青翠,肉馅里加些笋末、香蕈丁,笋丁稍微腌一下,带点酸味,吃着脆爽,没那么醇厚,更解腻,很适合夏天,这是香蕈笋丁肉末馒头。
又拿苋菜汁子和面,蒸出来粉粉嫩嫩的无馅馒头,切片抹点樱桃酱、炸干炸酥了沾点杏酱,酸甜口的,这是古代版果酱吐司和炸馍片。
都是立夏前后成熟的菜蔬水果,新鲜多汁,又有“尝三鲜”的广告噱头,不少人愿意掏这个钱尝鲜。
有赚头,虞蘅便正式将它们纳入夏季食单中。
毕竟人都是喜新厌旧动物,日日猪肉大包子,再好吃也会吃腻。经典虽好,却不能只有经典,除非自身本事的确过硬,真有那么无法替代。
就像虞蘅上辈子吃过的一家烧烤,开在居民楼里,来来回回客流就那些,里面永远只卖一样单品——猪肉筋,可生意依旧火爆。
虞蘅研究过老板的生意经,觉得原因有二,一是烧烤师傅手艺的确好,附近再没有比这更好吃的猪肉筋,二是老板十年如一日地要求高,当天没有好肉,便不开张,宁愿不赚钱也不砸招牌。
虞蘅一边学习人家这种精神,一边也知道自己斤两。
莫说跟张兰娘那样精心培养出来的人才比较,便是路边脚店随便拎个满脸憨厚淳朴的庖厨出来,实操技能恐怕也比她强得多。
眼下已经有不少模仿她做猪肉灌汤包,还像模像样的,分走了一部分客流。
被模仿这事儿,虞蘅本有些好笑,然大伙都是糊口饭吃,想想便也算了,拦不住啊。 ↑返回顶部↑
“不急。”虞蘅笑盈盈的,故作俏皮眨眨眼,“便是二位明日给我寻来了,我恐怕也还买不起,只是先打听着看看机遇罢了。”
孙娘子呷一口香醇鸡汤,眼睛都眯起来:“好说,好说。”
一顿饭,清淡有清蒸鲥鱼、竹荪鸡汤,浓郁有红焖蹄膀、芥辣瓜条,饭后还有一盏冰冰甜甜的豆花消暑,好过瘾。
临走孙娘子拉着她手,忽然想起来似的:“要说铺子,我倒真知道一个,做伞生意的。原先的主人欲回老家娶亲,不再回来了,欲将铺子转让。地段好,东西也都新,只是要价四十五两,又是个伞铺,许多东西都要你新添置,你看?”
这么粗粗一算,置办个铺子竟没有五十两下不来。
虞蘅尴尬地咳嗽一声:“还是再看看。”
孙娘子笑着拍拍她的手:“懂,我懂。”
第13章 立夏三鲜
立夏后,生机开始蓬勃得厉害,一夜之间,道旁榆柳便浓翠得几乎要滴出黛来,空气都仿佛变得黏腻。随之攀升的,是每日清晨醒来时的气温和夜里此起彼伏的蛙鸣。
这时候热烫的灌浆、汤面、羊肉烧饼之类已经不大适合了,随之兴起的是清爽的冷淘、鱼脍跟各色消暑饮子。
家常菜蔬的选择也比初春多得多,蚕豆苋菜嫩胡瓜,青蒜新笋荠菜芽,炒点鸡蛋炒点蒜末就好吃得很。
虞蘅在家打了一口小铁锅,刚从菜园摘下来,井水一冲便到了锅里,只清油一炒,又端到了桌上。
一点点盐巴调味,吃的就是那口脆嫩鲜甜,特别适合这样炎炎夏日开胃。
月余过去,食摊积累了一批稳定的食客,兼之每日都有些新客光顾,虞蘅包包子调馅的功夫越练越熟手,就连第一天出摊儿还不好意思叫卖、声音细若蚊蝇的阿盼,如今都有些独当一面的意思了。
虞蘅很放心将摊子交给她,自己则跑了一趟菜市与肉市,将“夏三鲜”给凑齐了。
国人立夏尝三鲜的习俗从古就有,发展到现在已经很有章法了,分地里长的、水里游的,树上结果子的。
家境好些追求清高的,食“水三鲜”、“树三鲜”,俗人则更青睐物美价廉的“地三鲜”凑趣。
民间俚语这样传,真吃起来其实没这般泾渭分明的阶级。
虞蘅拿菠菜汁子和面,皮子青翠青翠,肉馅里加些笋末、香蕈丁,笋丁稍微腌一下,带点酸味,吃着脆爽,没那么醇厚,更解腻,很适合夏天,这是香蕈笋丁肉末馒头。
又拿苋菜汁子和面,蒸出来粉粉嫩嫩的无馅馒头,切片抹点樱桃酱、炸干炸酥了沾点杏酱,酸甜口的,这是古代版果酱吐司和炸馍片。
都是立夏前后成熟的菜蔬水果,新鲜多汁,又有“尝三鲜”的广告噱头,不少人愿意掏这个钱尝鲜。
有赚头,虞蘅便正式将它们纳入夏季食单中。
毕竟人都是喜新厌旧动物,日日猪肉大包子,再好吃也会吃腻。经典虽好,却不能只有经典,除非自身本事的确过硬,真有那么无法替代。
就像虞蘅上辈子吃过的一家烧烤,开在居民楼里,来来回回客流就那些,里面永远只卖一样单品——猪肉筋,可生意依旧火爆。
虞蘅研究过老板的生意经,觉得原因有二,一是烧烤师傅手艺的确好,附近再没有比这更好吃的猪肉筋,二是老板十年如一日地要求高,当天没有好肉,便不开张,宁愿不赚钱也不砸招牌。
虞蘅一边学习人家这种精神,一边也知道自己斤两。
莫说跟张兰娘那样精心培养出来的人才比较,便是路边脚店随便拎个满脸憨厚淳朴的庖厨出来,实操技能恐怕也比她强得多。
眼下已经有不少模仿她做猪肉灌汤包,还像模像样的,分走了一部分客流。
被模仿这事儿,虞蘅本有些好笑,然大伙都是糊口饭吃,想想便也算了,拦不住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