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准确的说,是机会主动送到了他面前。
  契机是太子太傅的老妻卫氏过寿。
  之前说过,闻时颂从小就寄养在太子太傅的家里,对方出身五姓七望之一的河内谢氏,名门望族,簪缨世家,因连出过三朝宰相而煊赫一时。
  虽然闻时颂总觉得自己的童年一片灰暗,父皇不疼母后不爱,十分心酸。他的父皇也确实偏心偏到了嗓子眼力,但他的母后是爱他的。卫皇后这一生一共就闻时颂和他哥这么两个孩子,虽然对长子寄予了极高的期望,但那并不代表着她就不重视自己的幼子了。
  孩子被送出宫让朝臣养育是没有办法商量的,这是老皇帝绝对不会更改的旨意。
  但孩子送到哪家养,这是可以商量的。
  卫皇后为自己的幼子争取到的,就是养在老太傅家中,老太傅是她长子的老师,而谢太傅的嫡妻卫氏,正是皇后的亲姨母。换言之,谢太傅其实是皇后的姨夫,让自己的姨夫姨母照顾自己的儿子,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他们可是闻时颂的亲姨爷爷姨奶奶。
  甚至就是因为隔辈亲,老人家太过宠溺承欢膝下的闻时颂,才养成了这位殿下唯我独尊的性格。
  他就是谢家的小皇帝,没有一个人敢惹。
  长大之后的闻时颂回望自己的童年,其实也是知道的,那是他很快乐很快乐的一段童年时光。甚至因为在谢家太快乐了,反而才会在刚刚回到宫中时,有一种隐隐不安的客居感。
  但这就是闻时颂和皇子公主们这段寄养经历最矛盾的地方了,他们初回宫中生母身边有客居感,可等他们再回养育自己的朝臣家中,也会有抓都抓不住的疏离,横隔在他们中间的并不只有血缘,还有身份。
  不过即便如此,闻时颂和谢家这些年关系保持的一直不错。
  就是可惜了,除了谢太傅,谢家已经大不如前,他们能和沈家一样,面临着后继无力的严峻问题,甚至比沈家还要严重的多。
  至少沈家又出了一个沈青起,而谢家真的什么都没有了。
  用沈老爷子的话来说就是,祖坟不能一直冒青烟。
  不过因为谢太傅还活着,谢家应有的体面还是一直存在的,卫老太太过大寿,连皇帝都会派人送上寿礼。
  闻时颂也会带着沈里一同前往,甚至他们不是当天才去,而是提前一天到了。
  卫老太太过寿,没有选择雍畿的老宅,自从她身体一年不如一年,老太太每年冬天都会搬到京郊的温泉庄子上去住,那边更加暖和一些,对她的老寒腿更好。未免老太太舟车劳顿,过寿就同样选在了京郊。
  老皇帝在京郊是有行宫的,他不来,闻时颂和沈里就是行宫名义上的主人。
  谁不喜欢当说了算的那个人呢?
  当然,最让沈里兴奋的,还是因为他觉得这就是一趟春游之旅,一路上真跟小学生似的,不是叽叽喳喳的聊天,就是吃各种好吃的。
  车队却没先去行宫,反而先绕路看到了一片桃花林。
  闻时颂指着桃花林后面的两处庄子说:“左边的那一座,是我的。”
  太子的庄子继承自他的母后,卫皇后在两个儿子之间,是真的在尽可能的想要一碗水端平。好比在她去世之前,身为太子的长子还活着,未来注定会继承大统,所以她能够给与小儿子的,就是自己全部的身家了。
  作为皇后,卫皇后的陪嫁可以算得上是富可敌国,她的父母对女儿的爱不输给儿子,几乎算是掏空了半个卫家的家底给女儿做嫁。
  而现在,这些嫁妆都继承到了闻时颂的手上,其中就包括这座比邻谢家的庄子。
  谢家的庄子就在右边,门口的桃花林就是谢家栽种的。谢家长子是个痴情种子,为纪念亡妻,一年会栽种一棵到数棵不等的桃树,短短不到十年,如今门前已是一片桃花林了。
  也算得上雍畿的知名景点了,每年春天桃花开的时候,有不少被这段爱情故事感动的贵女会慕名而来踏青。
  闻时颂也想借着它,来试探一下沈里对感情的看法。
  沈里能有什么看法呢?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