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道果 第910节(3 / 4)
“佛祖还是一如既往,舌灿莲花啊。”他突然失笑道。
“我只是阐明心意而已,”释迦如来也是露出笑容,“相比较起与这些后辈争长较短,不妨回到过往,我等老朋友多多来往,岂不更好?”
将如今的局势掀翻,重新整一局。
就像是末法之前,各方高居苍穹,隔空落子。
而且现在,他们上头可没有三清天尊之流了。
“善。”大天尊颔首。
“善。”
释迦如来微笑,双方就此达成默契,然后便告辞离去,毫不拖泥带水。
只是那两位如来才刚一消失,大天尊的面色便漠然下来。
“大天尊,我等当真要下场?”后方的旱魃带着担心,问道。
“当然。吾向来是一言九鼎。”
大天尊勾起一丝冷笑,“在发现姜天子放缓攻势后,吾便知晋升仪式泄露了,想要坐收渔翁之利,怕是不可能了。现在,大尊又透露了晋升仪式······呵呵,这小儿,是想要获取如来和西王母的信任啊。他当吾不知,风氏一族一心想要羲皇复活吗?”
“都来吧,且看这一局,鹿死谁手。”
第75章 三清之根本,末法之恐怖
人参果树下,五浊恶气形成了人形的轮廓,静静趺坐。
三清天中,另一个姜离同样是闭目打坐,只是身形化作了纯粹的清光,与另一个浊恶之身相对。
清与浊分别并存于两身,且同时与天地冥合,只不过一者合于清,另一者化于浊。
在清浊之间,以【冲虚堪道】进行对照,得益于【人文初祖】的神通,【冲虚堪道】升华至二品,更将人道之中有关清浊的智慧感悟,都牵引过来。
清与浊,天与地,甚至还有三清天和人界那一比三百六十五的时间流速。两种环境给姜离带来了最明显的对比,他在清浊之间徘徊,感应天地之变迁,也得人道之智。
渐渐的,姜离找到了清浊之间的共同点,也即是他一直以来所追寻的“一”。
先天五太本质为一,只不过是道在不同阶段的演化;三清本为一体,三清天尊代表着天地在的不同阶段;清与浊,也可以是一,便如阴阳,可互相转化。
如今的五浊恶世,实际上是病变的三清之道所造成的。
把握三清之道的本质,也就是“一”,转换清浊,将病变的三清之道扳回正途,是可行的。
驾驭三清之道,甚至把三清之道再度篡改,也是可行的。
且现在,天地将变而未变,五浊恶世将终而未终,姜离与天地同息,与乾坤共感,正能体悟那清浊之根本。
与此同时,人道之中的先辈感悟,也悉数流淌于心。
“三清之道乃元气之根,追溯此道,归于最初,则三清······”
在天地的共感下,姜离经历长考,终于有感。
而人道的智慧也随着他的感悟,自动将相关的知识显现出来。
“太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返回顶部↑
“我只是阐明心意而已,”释迦如来也是露出笑容,“相比较起与这些后辈争长较短,不妨回到过往,我等老朋友多多来往,岂不更好?”
将如今的局势掀翻,重新整一局。
就像是末法之前,各方高居苍穹,隔空落子。
而且现在,他们上头可没有三清天尊之流了。
“善。”大天尊颔首。
“善。”
释迦如来微笑,双方就此达成默契,然后便告辞离去,毫不拖泥带水。
只是那两位如来才刚一消失,大天尊的面色便漠然下来。
“大天尊,我等当真要下场?”后方的旱魃带着担心,问道。
“当然。吾向来是一言九鼎。”
大天尊勾起一丝冷笑,“在发现姜天子放缓攻势后,吾便知晋升仪式泄露了,想要坐收渔翁之利,怕是不可能了。现在,大尊又透露了晋升仪式······呵呵,这小儿,是想要获取如来和西王母的信任啊。他当吾不知,风氏一族一心想要羲皇复活吗?”
“都来吧,且看这一局,鹿死谁手。”
第75章 三清之根本,末法之恐怖
人参果树下,五浊恶气形成了人形的轮廓,静静趺坐。
三清天中,另一个姜离同样是闭目打坐,只是身形化作了纯粹的清光,与另一个浊恶之身相对。
清与浊分别并存于两身,且同时与天地冥合,只不过一者合于清,另一者化于浊。
在清浊之间,以【冲虚堪道】进行对照,得益于【人文初祖】的神通,【冲虚堪道】升华至二品,更将人道之中有关清浊的智慧感悟,都牵引过来。
清与浊,天与地,甚至还有三清天和人界那一比三百六十五的时间流速。两种环境给姜离带来了最明显的对比,他在清浊之间徘徊,感应天地之变迁,也得人道之智。
渐渐的,姜离找到了清浊之间的共同点,也即是他一直以来所追寻的“一”。
先天五太本质为一,只不过是道在不同阶段的演化;三清本为一体,三清天尊代表着天地在的不同阶段;清与浊,也可以是一,便如阴阳,可互相转化。
如今的五浊恶世,实际上是病变的三清之道所造成的。
把握三清之道的本质,也就是“一”,转换清浊,将病变的三清之道扳回正途,是可行的。
驾驭三清之道,甚至把三清之道再度篡改,也是可行的。
且现在,天地将变而未变,五浊恶世将终而未终,姜离与天地同息,与乾坤共感,正能体悟那清浊之根本。
与此同时,人道之中的先辈感悟,也悉数流淌于心。
“三清之道乃元气之根,追溯此道,归于最初,则三清······”
在天地的共感下,姜离经历长考,终于有感。
而人道的智慧也随着他的感悟,自动将相关的知识显现出来。
“太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