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渔耕山海间 第336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特意提及“极端现象”,但并没有直接言明是“龙吸水”,一来是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二来则相当于免责声明。
  万一真有人不顾警示,往这里硬闯,热天遇上龙吸水而发生悲剧,梁自强也并不是没事先警告过。
  标示牌有两块固定在环礁上。另外几块,则是在越冬渔场的边缘地带找到几处礁石,固定在礁石上。
  时间到了11月中旬,期待中的冬汛到来了。
  大量冬汛鱼开始陆续涌来越冬渔场,鱼虾迅速密集起来。放置在环礁旁那些网箱中的笛鲷、石斑根本无需投喂,便有无数的小鱼小虾从“倒须”装置中涌入进去,为它们提供足够的饵料。
  第一轮的冬捕开始了。
  最先扎堆出现在深海越冬地的,依然是带鱼、星鳗、乌贼之类这些不太耐寒的,另外大黄鱼、金鲳鱼、马头鱼也有不少。
  船的数量从去年的一艘变成了如今的三艘,然而每一网拖到的鱼虾量,比起去年却基本没有减少。
  每艘船五天下来,都能有十四五吨左右的鱼获量,比起平时在普通深海要多得多。
  五天结束时,梁自强没有让三艘船同时返回岸边去卖出鱼获,而是其中两艘先返航,另外一条则延长至七天,呆在这儿继续捕捞。
  等到那两条船休整完两天,返回越冬地时,留守在此的那艘船再离开这里,返岸出售鱼获。
  也就是说,无论哪天夜里,都至少会有一条船留在这里守夜。
  其实到目前为止,至少还没有外人的船跟着他找来越冬地。可能是因为这年代就算是其他普通的深海海面,冬季鱼虾量也是非常可观的吧。
  当然,相对后世而言,这年头能够开来深海的大钢船本身也不算特别多。
  但为防万一,他还是觉得有必要以这种时间上错开的方式,保持整个冬捕季节,都有自己的船留守在越冬渔场。
  以前单独一艘“自强号”,天气情况比较理想,每周都能正常出海的前提下,一个月能有五万左右的收入。天气不理想,休整在家的时间多,至少一个月也能有三四万。
  如今三艘大船,每个月的收入能达到十几万。当然,仅限于短暂的冬捕时节。
  每次前往银行存钱,只要去的不是浅锣区的建行,而是去的滨舟区工行,梁自强都会习惯性的从雪鹭鸶宾馆的门外远处经过。但此后的几次,暂时都没见着邓招财。
  一转眼,两个月过去了。1986年的元旦来临,再有一个月多几天,就又将是新的一年春节到来。
  趁着休整,梁自强与父亲、大哥还有岳父、舅哥他们一起,从虾塘、海边基围塘各捞起了一部分的明虾,去往县城渔港的韦攀那儿售卖。
  现在几十亩的规模,明虾多了,自然更需要分批卖出了。
  明虾的养殖周期不像石斑、笛鲷那么长。半年已满,明虾初步是已经可以卖了。当然他还留着一半左右,等到过年后的3月左右再卖。
  到那时,整个市场已经忍受了好几个月的渔业淡季,包括明虾在内的各种海鲜都供应短缺,价格比起现在并不会下跌,只会更高。
  亩产依然只维持在一百五十多斤左右,梁自强一个人有四十亩,预估能有六千来斤的明虾。
  这次清空了一半的虾塘,估计捞上来的虾有三千来斤吧。
  另外,父亲、大哥也同样是把他们各自那十亩塘清空了一半,载上明虾前往县城。
  两条船。梁自强这条莲纹船上坐着他自己跟岳父、舅哥们,那条凤尾船上则坐着父亲与大哥。
  到了渔港,这个自然不去老肖那边的公家收购站了,那边只会一板一眼给养殖价。
  只有韦攀这边经过了多次的合作,能够给到跟野生明虾一样的价格,而且据说那些拿货的还点名要。
  来到韦攀的收购点,人还没进去,韦攀已经迎上来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