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因此闲暇时间, 他便整理了这本书——“书成, 自览三遍, 受益匪浅,赠予公瑾。”
  诸葛亮的文字,和他的性格大相径庭,生动且不乏诙谐,初看之下,被文字感染,周瑜读得入迷,第一遍一口气便看完了,只觉得二十四年起伏跌宕,竟是比他族中许多长辈一辈子的岁月还要精彩。
  从第二遍开始,他就改为精读,记录下有感悟,和不理解的地方,不知不觉竟记录了满满一册。
  第三遍阅读,与第二遍间隔了近三个月的时间。
  倒不是因为周瑜懈怠,而是这中间,发生了许多事情。
  9月的时候,扬州刺史陈温去世,袁绍遣自己的从兄,山阳太守袁遗接任。
  一石激起千层浪。
  自从曹班挟天子后,长安朝廷一日比一日稳固,王允虽然号召天下人讨伐曹班,但曹班毕竟不同于董卓,她在泰山郡时,就因为善待百姓,施政有方而闻名,后又得了善战的姑臧君,短时间内就令长安恢复了生机。
  对于曹班的专权,许多门阀士族都是保持观望态度,在他们看来,曹班是马融的弟子,那至少说明,她和他们,是可以沟通的。
  但可以沟通,和自己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作为四世三公,门徒天下的袁氏子,袁绍在世家看来,便是自己人了。
  得到消息后,扬州的士族们热闹了好一阵,但很快又消停了下来。
  因为比起中原大地,扬州的士族尚不成气候,没有一个特别突出的能站出来,表示支持,或者不支持,时间一长,就算不支持的,也不敢挑头,大家便默默当了旁观者,静待袁遗大驾。
  周氏却是其中特例。
  其实早些年,随着河内太守周景辞官归乡,屡次在动荡朝政中站错队伍的周氏一族,已是江河日下了。
  但这样的衰败的情况,却在近些年,有了转变。
  族子周瑜——的好友孙策,便是这个转变的原因。
  孙策天性外放,常在庐江各处游走,做些“行侠仗义”的好人好事,随着孙坚入京的名声传到了扬州,庐江的游侠少年也知道了孙策,渐渐以他为首聚集起来,队伍迅速壮大。
  在周瑜给孙策出谋划策,令他剿灭了一伙县府都无能为力的山贼后,孙策手下的“游侠”,性质就变了。
  10月的某一天,周氏族长深夜登门,与周瑜的父亲密谈后,又叫来周瑜。
  “丹阳郡的施氏来访,想与周氏联合,他们出钱财,我们出人,一起赶走袁遗,以施氏门生为扬州刺史,施氏可许周氏子* 前程。”
  周氏出人?周氏主支能号召的,算上仆役和刚出生的婴儿,加起来恐怕都不足二百人,周瑜看向父亲,见父亲望向院中,也跟着望去,随即顿悟。
  怀里的暖宝已经没了温度,今年秋日来得迟,走得早,周瑜放下笔,起身走到院中。
  院中,两个并排的箭靶插在地上,上面落了雪。
  箭靶是孙策在舒县时,和他一起扎的。他不喜射艺,孙策却从小拿射箭当饮水,拉着自己和他一块练习,周瑜的父亲便专门请来师傅,教他二人射箭和骑马。
  箭靶每年都要跟换,高度越来越高,距离越来越远,当两人都能站在院子的这一端,轻松射中院子另一端的箭心后,箭靶便没有再更换,一直留到了今日。
  丹阳施氏希望通过周氏的关系,联系上孙策,并利用孙策的私兵,对付新任刺史袁遗。
  但族长告诉周瑜,他们前些日子,收到了孙策父亲从洛阳寄来的书信。
  孙坚希望长子孙策能北上,随父从军。
  “此事不必急于一时决定,公瑾,你是周氏子中最为出色的,我与你父亲已经商议过了,你父亲说,还是要看你的意思。”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