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闪婚日常 第53节(3 / 4)
张淑华说东北气候太冷了,现在这还没下雪呢,等大雪封地以后,别说种植,就是这土地都冻得邦邦硬,一直到来年三四月份才能开化。
徐秀竹点点头:“也难怪你之前提醒我要囤冬菜了。”
十月下旬的时候,菜市场里的萝卜白菜就像小山一样堆了起来,家家户户都忙着存储冬菜,有拉着板车的,有推着自行车,还有用肩膀扛的,十分热闹。
当时徐秀竹还不知道怎么回事,是张淑华告诉她要抓紧时间囤冬菜,尤其是他们开饭馆的,更是要多买多储,不然这一冬天吃什么。
徐秀竹还不知道要买多少,张淑华简单估摸了一下,说白菜就先买三千斤吧。
徐秀竹还以为张淑华在开玩笑,可张淑华说,就这三千斤还不一定够,因为光是酸菜就得先腌上五大缸。
这也是徐秀竹第一次学着腌酸菜。东北腌酸菜的步骤比较简单,先选取那些饱满的大白菜,在室外晾晒几天,把水分蒸发,然后剥掉一两片叶子之后冲洗一下,等水烧开后,把白菜芯朝上放进锅内,烫几秒钟后就立刻拿出来,然后一颗一颗的码在缸里,一层白菜一层盐。
缸里已经提前铺好塑料布,等缸装满后,扎紧塑料布,再压上大石头,接下来就是发酵,一个月后酸菜就能吃了。
除了囤白菜、土豆、萝卜这些耐放的主力菜,还有豆角、茄子和大葱,还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徐秀竹忽然有个想法。她跟张淑华说,如果能在周围找一片地,自己种菜,自给自足就好了。
她说隔壁小卖部的李叔前两天找到她,说要去儿子家养老,小卖部也不打算经营,见饭馆的生意还不错,就问她有没有意愿把小卖部也盘下来,两家打通,饭馆还能多摆几桌。
魏大勇是赞同的,他说很多客人都反应两个包间实在太少了,稍微晚一点就预约不上。
徐秀竹也有这个心思,而且小卖部还有电话,这样一来接电话的钱都省下了。她之前去打听过,现在私人安装电话不仅要排号,价格还不便宜。
等两家一打通,饭馆的规模扩大了,用菜量也会跟上去。
张淑华觉得种菜这件事可行,她说滨城周边就有不少村子,而且现在土地都能承包了,租一块地种菜也不是难事。
徐秀竹提议还可以扣一个塑料大棚,这样就算是冬天也有绿叶菜吃。
徐秀竹是个说干就干的性子。她先是联系了李有福,想跟他把饭馆买下来,这样也好跟隔壁打通。
李有福一听徐秀竹这意思,就知道饭馆的生意还不错,他说哥没骗你吧?这是块风水宝地。
徐秀竹和李有福谈好了价钱,李有福又委托朋友跟徐秀竹一起去不动产的登记机构办理过户,很快徐秀竹就拿到了真心饭馆的房产证。
之后装修的事她又联系了刘峰,让他帮忙把饭馆和小卖部打通。
刘峰的装修公司规模也扩大了,他还从建筑公司脱离出来单干,成立了自己的施工队,连一万多一台的大哥大都用上了。
徐秀竹正跟刘峰商量着装修事宜,正巧他手里的大哥大响了。他把大哥大贴在耳朵上喂了两声,见有些听不清对面人说话,又把天线拽了出来。
晚上回家的时候,徐秀竹跟陈远洲说了刘峰有个大哥大的事,她说她原本以为电话就够方便的,没想到大哥大更方便,走到哪都能接电话。
要是人人都有一台大哥大,那岂不是在哪里都能联络上?
徐秀竹感叹:“就是那东西太大了,还挺沉,不太方便,要是能小巧精致一些,价格再便宜点就好了。”
“以后一定会普及。”陈远洲告诉徐秀竹,以后一定还会有更简便的通讯方式,说不定打电话的时候还能见到人呢。
“那样就太好了,你再出任务我也不至于那么担心了。”徐秀竹说道。
第二天陈远洲去驾校找马建国。马建国把这段时间的分红给了陈远洲,他说现在报名学车的人实在太多了,场地和教练已经不够用,他打算再找个场地,招几个教练。
陈远洲没意见,他见马建国腰上别了个寻呼机,就跟他打听哪里能买到。
马建国直接摘下寻呼机就要送给他。陈远洲给他递了根烟,他说咱俩之间就被整这些,你告诉找谁买就行了。 ↑返回顶部↑
徐秀竹点点头:“也难怪你之前提醒我要囤冬菜了。”
十月下旬的时候,菜市场里的萝卜白菜就像小山一样堆了起来,家家户户都忙着存储冬菜,有拉着板车的,有推着自行车,还有用肩膀扛的,十分热闹。
当时徐秀竹还不知道怎么回事,是张淑华告诉她要抓紧时间囤冬菜,尤其是他们开饭馆的,更是要多买多储,不然这一冬天吃什么。
徐秀竹还不知道要买多少,张淑华简单估摸了一下,说白菜就先买三千斤吧。
徐秀竹还以为张淑华在开玩笑,可张淑华说,就这三千斤还不一定够,因为光是酸菜就得先腌上五大缸。
这也是徐秀竹第一次学着腌酸菜。东北腌酸菜的步骤比较简单,先选取那些饱满的大白菜,在室外晾晒几天,把水分蒸发,然后剥掉一两片叶子之后冲洗一下,等水烧开后,把白菜芯朝上放进锅内,烫几秒钟后就立刻拿出来,然后一颗一颗的码在缸里,一层白菜一层盐。
缸里已经提前铺好塑料布,等缸装满后,扎紧塑料布,再压上大石头,接下来就是发酵,一个月后酸菜就能吃了。
除了囤白菜、土豆、萝卜这些耐放的主力菜,还有豆角、茄子和大葱,还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徐秀竹忽然有个想法。她跟张淑华说,如果能在周围找一片地,自己种菜,自给自足就好了。
她说隔壁小卖部的李叔前两天找到她,说要去儿子家养老,小卖部也不打算经营,见饭馆的生意还不错,就问她有没有意愿把小卖部也盘下来,两家打通,饭馆还能多摆几桌。
魏大勇是赞同的,他说很多客人都反应两个包间实在太少了,稍微晚一点就预约不上。
徐秀竹也有这个心思,而且小卖部还有电话,这样一来接电话的钱都省下了。她之前去打听过,现在私人安装电话不仅要排号,价格还不便宜。
等两家一打通,饭馆的规模扩大了,用菜量也会跟上去。
张淑华觉得种菜这件事可行,她说滨城周边就有不少村子,而且现在土地都能承包了,租一块地种菜也不是难事。
徐秀竹提议还可以扣一个塑料大棚,这样就算是冬天也有绿叶菜吃。
徐秀竹是个说干就干的性子。她先是联系了李有福,想跟他把饭馆买下来,这样也好跟隔壁打通。
李有福一听徐秀竹这意思,就知道饭馆的生意还不错,他说哥没骗你吧?这是块风水宝地。
徐秀竹和李有福谈好了价钱,李有福又委托朋友跟徐秀竹一起去不动产的登记机构办理过户,很快徐秀竹就拿到了真心饭馆的房产证。
之后装修的事她又联系了刘峰,让他帮忙把饭馆和小卖部打通。
刘峰的装修公司规模也扩大了,他还从建筑公司脱离出来单干,成立了自己的施工队,连一万多一台的大哥大都用上了。
徐秀竹正跟刘峰商量着装修事宜,正巧他手里的大哥大响了。他把大哥大贴在耳朵上喂了两声,见有些听不清对面人说话,又把天线拽了出来。
晚上回家的时候,徐秀竹跟陈远洲说了刘峰有个大哥大的事,她说她原本以为电话就够方便的,没想到大哥大更方便,走到哪都能接电话。
要是人人都有一台大哥大,那岂不是在哪里都能联络上?
徐秀竹感叹:“就是那东西太大了,还挺沉,不太方便,要是能小巧精致一些,价格再便宜点就好了。”
“以后一定会普及。”陈远洲告诉徐秀竹,以后一定还会有更简便的通讯方式,说不定打电话的时候还能见到人呢。
“那样就太好了,你再出任务我也不至于那么担心了。”徐秀竹说道。
第二天陈远洲去驾校找马建国。马建国把这段时间的分红给了陈远洲,他说现在报名学车的人实在太多了,场地和教练已经不够用,他打算再找个场地,招几个教练。
陈远洲没意见,他见马建国腰上别了个寻呼机,就跟他打听哪里能买到。
马建国直接摘下寻呼机就要送给他。陈远洲给他递了根烟,他说咱俩之间就被整这些,你告诉找谁买就行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