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当名医 第433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以石膏、知母、甘草和粳米为主,又另加一味当参,煮成米汤服用就成。
  “为何不用其他两个方子?”宋教谕问他。
  许黟道:“桂枝汤证属表虚,解肌发表,但这个病人重在热盛神昏,其方不够,还需另外加减。至于柴胡汤,虽能治烦热不解,可用药多,还要用到犀角屑和川大黄,前者惜贵,后者要碾碎炒制,不如白虎汤简单。”
  话音落地,众人先是被他的言论一愣,接着再想,觉得很有道理。
  宋教谕缓缓吁出一口气,哂笑道:“我在太医院待久了,用方多是谨慎,也不在意病人用不用得起方子,自是有所欠妥了。”
  许黟道:“在其位谋其职,宋教谕并非有错。”
  “是啊,民间有民间的用法,我等虽开的方子不是这白虎汤,却也用柴胡加减为之所用,把这犀角屑替换了下来。”
  说话者是另外一名被请来的民间大夫。
  这位常大夫并非京都人士,他常四处游历,但定居京郊,常到京郊下的乡县给百姓们瞧病,收的诊金不高,为人脾气好,不古怪,京郊百姓们见到他,多称呼他为“常良医”。
  同行之人也爱这般称呼他,瞧着他开口,就笑着说,“常良医,你说说,那个小孩儿辩证如何?”
  常良医瞪他一眼,撸着袖子道:“那小孩我瞧着奇怪。”
  他话开口,立时有几个人跟着应和。
  “可不,从脉象看,只看出来这小孩瘦弱,受过惊吓,只用汤药温养一段时间便能好。”
  “如何都称不上疑难杂症呀?”
  “宋教谕,你们太医院不会选错人了吧?”
  宋教谕嘴角微扯:“……”
  他不作答,反问道:“你道该怎么治,要是说得明白,老夫就为你解惑。”
  “我若是说得出来,还需要宋教谕解惑?”有人打趣。
  宋教谕哼了一声,不置可否。
  他目光落在许黟写的方上,上面开的方药是甘草汤。
  和太医院几个教谕们开的方子相差无几。
  除了宋教谕对许黟开的方子感兴趣,其他人也一样。
  看宋教谕不说话,就凑过来去看竹纸上的内容,有人“咦”了一声,怪道:“我辩错了?!”
  小孩脉小,不好把脉,常有脉不出来的情况出现,有好几个医者辩不出来,只能随意地写了个补身子的方子,可谓是无功无过,吃不死人。
  因此他们看到许黟开的方子,有些后知后觉地回想着小孩的长相,确实瘦小得很。
  常良医见了许黟写的甘草方,满意一笑:“好,看来我所查不错,果然是古怪。”
  说罢,他目光一扫,见着一人,开口询问,“庄先生,你可瞧出来了?”
  庄大夫微顿,冷着脸没吭声。
  他本来是瞧出来了,可不确定,最后硬着头皮写了一个无功无过的方子。
  眼下,只觉得脸火辣辣地烧着。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