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市井人家 第111节(3 / 4)
自然比不得京中的繁华。
“妹妹可要想好了。”金哥儿连连摇头,“开酒楼自然是要往人气高的地方去,这开在僻静处谁愿意来?”
就算是你饭菜的滋味再美再好吃,人总是有惰性的,不可能如从前一样天天来你店里找你捧场。
“我原有的食肆也不会关门,只不过会留着帮厨们打理,自然不会赶走那些老客人,如今酒楼开张获的都是新客人。”叶盏打量四周环境,不急不躁。
“新客人?”这回别说金哥儿,就是玉姐儿都纳闷。
原来还当妹妹店里要招揽一些老食客过来,毕竟老客人嘛,过来也算把稳,谁知她居然保留食肆,新酒楼不须老客人捧场。
“那……酒楼的新客人从哪里来?”玉姐儿发问。
叶盏微微笑:“到时候自有分晓。”
一行人又看了看酒楼,酒楼倒气派,一共三层,门口既有欢门,又有拒马杈子,虽然已经被风雨侵蚀得斑驳,但也样样齐全。
只不过店外很荒凉,野草从生,石头瓦砾横七竖八,看着像个垃圾场。
门口有个老头守着,金哥儿与他攀谈两句便知这家酒楼原本有个经营者,只不过当时所有者是一位显贵,开酒楼为着自家宴请方便,并不在意是否亏本,因此也不怎么上心经营。
老头守着是等官府来交接呢,金哥儿给他一荷包松子糖,笑道:“我两个妹子踏青,想登高远眺,不知能否请您行个方便,容许她们上楼看看?”
老头耷拉的眼皮子往上一扫,见一行人衣着干净体面,举止又文雅,看着像是体面人,便点头:“上去一会便是,下楼时不许夹带物品。莫要老儿我难做。”
“那是自然。”金哥儿赔了笑,用眼神招呼两个妹妹跟过来。
开了大锁,几人进到店里,便见店正中摆着桌子若干,椅子倒扣起来放在桌上一圈,柜台虽然也有,但上面落了厚厚一层灰,尽显颓僻。
走进后厨,锅碗瓢盆俱在,玉姐儿一眼就看见了灶头:“好多个灶眼。”她一口气数了过去:“足足有十个灶眼!”
要说现在叶家食肆最大的问题就是灶头不足,除了原有的灶头、征用了叶家自家灶头,叶盏还买了好几个小泥炉子备用,这都才能勉强满足需求。
因此玉姐儿一眼就看见了灶头。她心里同意了大半:“有了这些灶眼,以后我们做饭可就不愁了。”
上去两层,都是装饰好的齐楚阁儿,看着宽敞,金哥儿擦了擦隔间的灰尘,端详一回,又用屈起手指敲一敲:“是上好的木头,还做了两层,应当会很隔音。”
叶盏也跟着点点头,原先的主人看来是讲究之辈,在这座酒楼上花了大价钱,既然这样她接手后就不用费力大搞装修,能省下不少装修的银子。
登高三楼,进了最大的一间齐楚阁,看窗棂都是上好的梨木做成,很是坚固,修饰着精美的五福捧寿花纹,再看外头,这一带因为僻静反而风景极好,平地上树木丛生,塔院矗立,平林烟如织,河流蜿蜒。
三楼望过去还能望见汴京城里的一些情形:街市巷陌,人烟阜盛。玉姐儿兴致勃勃寻相国寺的铁塔,又指点一间书院:“那里应当是赵小七读书的书院。”
还招呼大家看自家食肆:“也不知道在哪里?”
“杏花巷那里种满槐树杏树,要寻到却不易,再说州桥那边最是繁盛,街上店铺林立,幌子招牌太多,挡视线不容易瞧见。”金哥儿说得头头是道。
他还指点:“那里是皇城呢。”一水的琉璃碧瓦红墙,影影绰绰看不大清楚。
叶盏好奇:“我们这在南郊都能瞧见大内,那在城里的高处酒楼,岂不是能看见皇城?”
“是呢。”金哥儿不以为然,似乎这件事没什么奇怪的,“原先樊楼最高处能瞧见皇城大内,还有几座楼能瞧见,但官家也没封了那几座楼。”
大宋的官家,当真是好仁慈好亲民啊。叶盏默默想。
酒楼下面就是一条河:“这酒楼里赏景正好。”
非但能赏景,交通往来还便利。几人指指点点:“这应当是护城河。” ↑返回顶部↑
“妹妹可要想好了。”金哥儿连连摇头,“开酒楼自然是要往人气高的地方去,这开在僻静处谁愿意来?”
就算是你饭菜的滋味再美再好吃,人总是有惰性的,不可能如从前一样天天来你店里找你捧场。
“我原有的食肆也不会关门,只不过会留着帮厨们打理,自然不会赶走那些老客人,如今酒楼开张获的都是新客人。”叶盏打量四周环境,不急不躁。
“新客人?”这回别说金哥儿,就是玉姐儿都纳闷。
原来还当妹妹店里要招揽一些老食客过来,毕竟老客人嘛,过来也算把稳,谁知她居然保留食肆,新酒楼不须老客人捧场。
“那……酒楼的新客人从哪里来?”玉姐儿发问。
叶盏微微笑:“到时候自有分晓。”
一行人又看了看酒楼,酒楼倒气派,一共三层,门口既有欢门,又有拒马杈子,虽然已经被风雨侵蚀得斑驳,但也样样齐全。
只不过店外很荒凉,野草从生,石头瓦砾横七竖八,看着像个垃圾场。
门口有个老头守着,金哥儿与他攀谈两句便知这家酒楼原本有个经营者,只不过当时所有者是一位显贵,开酒楼为着自家宴请方便,并不在意是否亏本,因此也不怎么上心经营。
老头守着是等官府来交接呢,金哥儿给他一荷包松子糖,笑道:“我两个妹子踏青,想登高远眺,不知能否请您行个方便,容许她们上楼看看?”
老头耷拉的眼皮子往上一扫,见一行人衣着干净体面,举止又文雅,看着像是体面人,便点头:“上去一会便是,下楼时不许夹带物品。莫要老儿我难做。”
“那是自然。”金哥儿赔了笑,用眼神招呼两个妹妹跟过来。
开了大锁,几人进到店里,便见店正中摆着桌子若干,椅子倒扣起来放在桌上一圈,柜台虽然也有,但上面落了厚厚一层灰,尽显颓僻。
走进后厨,锅碗瓢盆俱在,玉姐儿一眼就看见了灶头:“好多个灶眼。”她一口气数了过去:“足足有十个灶眼!”
要说现在叶家食肆最大的问题就是灶头不足,除了原有的灶头、征用了叶家自家灶头,叶盏还买了好几个小泥炉子备用,这都才能勉强满足需求。
因此玉姐儿一眼就看见了灶头。她心里同意了大半:“有了这些灶眼,以后我们做饭可就不愁了。”
上去两层,都是装饰好的齐楚阁儿,看着宽敞,金哥儿擦了擦隔间的灰尘,端详一回,又用屈起手指敲一敲:“是上好的木头,还做了两层,应当会很隔音。”
叶盏也跟着点点头,原先的主人看来是讲究之辈,在这座酒楼上花了大价钱,既然这样她接手后就不用费力大搞装修,能省下不少装修的银子。
登高三楼,进了最大的一间齐楚阁,看窗棂都是上好的梨木做成,很是坚固,修饰着精美的五福捧寿花纹,再看外头,这一带因为僻静反而风景极好,平地上树木丛生,塔院矗立,平林烟如织,河流蜿蜒。
三楼望过去还能望见汴京城里的一些情形:街市巷陌,人烟阜盛。玉姐儿兴致勃勃寻相国寺的铁塔,又指点一间书院:“那里应当是赵小七读书的书院。”
还招呼大家看自家食肆:“也不知道在哪里?”
“杏花巷那里种满槐树杏树,要寻到却不易,再说州桥那边最是繁盛,街上店铺林立,幌子招牌太多,挡视线不容易瞧见。”金哥儿说得头头是道。
他还指点:“那里是皇城呢。”一水的琉璃碧瓦红墙,影影绰绰看不大清楚。
叶盏好奇:“我们这在南郊都能瞧见大内,那在城里的高处酒楼,岂不是能看见皇城?”
“是呢。”金哥儿不以为然,似乎这件事没什么奇怪的,“原先樊楼最高处能瞧见皇城大内,还有几座楼能瞧见,但官家也没封了那几座楼。”
大宋的官家,当真是好仁慈好亲民啊。叶盏默默想。
酒楼下面就是一条河:“这酒楼里赏景正好。”
非但能赏景,交通往来还便利。几人指指点点:“这应当是护城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