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div class="book_con fix" id="text">
  安娘和柳永执手相望,彼此的眼里都闪动着晶莹。柳永嘴唇动了动,最后一声长叹:“安娘,谢谢你的安慰。”
  ——只是我究竟还要等多久呢?
  “柳郎,姐姐!”月娘惊呼:“看天上!”
  【苏轼(1084):轼甚喜柳词。】
  【王安石(1084):介甫亦爱柳公词。】
  【黄庭坚(1093):鲁直亦喜。】
  【晁补之(1100):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真唐人语,不减唐人高处矣。】
  【黄裳(1108):柳氏文章,喜其能道嘉佑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呜呼,太平气象,柳能一写于乐章,所谓词人盛事之黼藻,其可废耶。】
  ……
  柳永愣住了。
  他并不认得这些人的名字,但却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们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和他一样的文人。柳永平日里写孟浪之语也不曾眨眼,如今却被天幕上那一串再朴素不过的“甚喜”说得面红耳赤。尤其是后来的晁补之和黄裳,一个夸他“唐人高处”,一个称他“太平气象”,还将他与杜甫并列……
  这是梦吗?!
  眼前光晕迷旋,脚下像是踩了棉花,柳永整个人轻飘飘软绵绵,如随风摇曳的柳条。
  这是梦吗?
  仿佛耳朵里长了两个心脏,柳永清晰地听到耳畔“砰砰”的剧烈声响,仿佛一朵朵烟花炸开,令他头晕目眩,不知今夕何夕。
  这是梦吗?
  不!这应该是我喝醉了吧!
  柳永劈手夺过桌上的酒壶,拨开盖子就朝脸上倒。酒液如瀑倾泻,不过几秒,就让柳永变成了落汤鸡。
  “柳郎,侬作甚?”姑娘们被吓得蹦出了方言。
  冰凉的酒液扑了柳永满头满脸,又顺着他一绺绺的头发滴落,滑进领子、沾湿衣裳……西湖边的春光虽好,但究竟风大,柳永被冻得直达哆嗦,可他却觉得胸膛炽热一片。
  是真的!这居然是真的!
  柳永舔了舔嘴角的酒液,骤然畅快大笑。
  【“理学大家”因违反直播间弹幕礼仪,已被封禁,请各位观众友好发言。再次提醒,本直播间禁止拉踩。】
  【柳永,可以说是北宋的著名文化符号,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高峰,对后来词人影响甚大。南北宋之交的王灼说“今少年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就是在夸赞柳词的影响力。】
  【拿苏轼与柳永比较,略微有些不太合适。首先,苏轼本人其实也受到过柳词的影响。前面说到苏轼作《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后,曾写信给好友鲜于子骏炫耀,提及自己的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但其实这已经不是苏轼第一次与柳永“暗暗较劲”,早在之前,他就对柳永“念念不忘”。】
  【苏轼曾在玉堂碰到一位擅歌唱词的幕士。苏轼问他:“我词比柳词何如?”幕士回答说:“柳郎中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女孩儿家听。她们拿着红牙拍板,在闺中唱些‘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学士您的词,必须是关西大汉拿着铁绰板高唱,例如‘大江东去’,气势万钧。”苏轼听了十分高兴。】
  【幕士之语,其实就是当时人的通俗感受,在宋人看来,柳永和苏轼已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词风,一者柳派,一者苏派,根本无需比较。用我们现代的评价来说,柳永实乃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而苏轼则被盛赞为豪放派开创者。】
  【但流派只是基于诗人大部分作品的风格进行区分,并不意味着一位诗人所有的作品都是该类风格。甚至在专业的词学家眼里,这种分法其实相当拘狭。婉约派的词人可以写豪放词,豪放词派亦可写婉约词。更甚者,一首婉约的词里面也可以有豪放句,一首豪放的词里面也可以有婉约之语。从这种角度来看,不能因为柳永是婉约派,就认为这句“拟把疏狂图一醉”不够豪放。】
  众人原本正在听月兮讲解,但天空上突然飘过一句话,却让各朝各代的人瞬间炸开了锅。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