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第142章 溺水感
  早在将剧本给向樾时,施导就说过:“拍摄这部剧的时候要从多种方面展现出「陈双淮」精神的不正常。”
  然后他竖起三根手指,继续道,“第一,环境特写。环境的转换和色彩的调配都可以算作是在暗喻「陈双淮」心境的变化,所以拍摄时的时机和背景选择很重要。”
  “第二,旁人视角。「陈双淮」一直以来都将自己的病情藏得很好,不过一些情况下,他的神情和情绪会有意无意的流露,用这种第二人称的视角去引导观众们思考关于「陈双淮」的异常处,从而更加强对剧情的代入感,这同样是一方面。”
  “第三,「陆一泾」的出现。作为「陈双淮」幻想出来的人物,「陆一泾」和他完全是两个极端。镜头之下,如何处理「陆一泾」和「陈双淮」的相处问题,让「陈双淮」的精神失常在最后被人发现时造成更大的震惊和影响,依旧需要考量。”
  “施导。”向樾举手。
  施导道:“说。”
  “请问「陆一泾」需要找另一个演员来饰演吗?”向樾问。
  “不。”施繁果断的说道。
  他的手指在向樾眼前,道,“既然「陈双淮」和「陆一泾」是同一个人,那么他们最好都由你来饰演。”
  向樾:“……那拍摄的时候,不会很奇怪吗?”
  一个演员饰演两个角色,前期还不能让观众看出这两个角色的端倪来……声音能经过处理,但面容该怎么改变?难道要依靠化妆技术改头换面吗?
  或者是应用某种拍摄技巧,让「陆一泾」不露脸就能完成和「陈双淮」的对话?
  不过要真的是后者的话,一部电影接近两小时,前期光是「陈双淮」和「陆一泾」同台的片段就有不少,试想一下,一个不露脸但戏份很多、还一直在和主角聊天的角色,怎么看都让人觉得奇怪吧?
  这样的话,角色完全没有记忆点,显然是背离了施导‘以人物为主体’的观念。
  两种方法对比下来,果然还是化妆稳妥点。
  但施繁显然并不认为这是个问题:“我给你两倍薪酬。”
  向樾沉默,向樾出声反驳:“不是,施导,这并不是薪酬的问题……”
  施繁:“既然不是薪酬的问题,那就说明没有问题。”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