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1368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北线的草原是南线的备选,目前相对平静,但大部分时候处于仇杀和征服之中。
  这就是他们的理解。
  其实不错了,大夏官员对外界地理的整体认知水平,在古典时代已然是前列,这对于他们接下来的决策也是有帮助的。
  ※※※※※※
  二月二十,邵树德抵达了汝州广成泽。
  自汉以来,这里就是天子牧马、讲武之所,本朝也不例外——无论汝州耕地多么紧张,这片由森林、牧场、农田、温泉和行宫组成的区域都没有让出来,依然归为皇室禁苑。
  邵树德在此检阅了银鞍直、禁军各部、背嵬军一部总计三万余马步军士,顺便招待了一下远方来客。
  “嘚嘚”的马蹄声猛然响起,一开始只有凌乱的数十匹马。很快,更多的马蹄声汇入,数百匹、数千匹……
  汹涌的骑兵浪潮在广阔的原野上奔驰着,冲向整齐阵列的步军将士。
  将士斜举着步槊,意态轻松。
  还有人掣出长柯斧、木棓、重剑,作势要击落冲到近前的骑兵。
  身强力壮的弓弩手们快步上前。他们背上斜插着陌刀和重剑,发射完弓弩后,就将迎着骑兵正面冲锋,将敌人斩落马下。
  左右两翼还各有两三千步兵前出,准备迂回包抄。
  进攻步兵的骑兵,受限于战场进程或地形等多方面因素,不一定能大范围机动,这时候都无法在战场上机动追击、包抄骑兵的步兵,趁早回家种地吧——步兵面对骑兵冲锋,并不一定需要结阵的。
  骑兵当然也不会坐以待毙。
  他们充分发挥机动优势,战与不战的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上。
  前敌大将仔细观察敌人部署的破绽,试图机动到侧翼乃至背后打击,如果遇到坚强抵抗,就立刻撤退。
  步军大阵背后的军属骑兵敏锐抓住战机,趁着敌骑兵集团撤退的有利时机,骑着高头大马,将速度提到极致,手持粗大的马槊,大声呼喝,试图将敌人冲乱——如果来犯的是组织度不高的草原骑兵,仅就这一下就要败,溃退几十里都不一定能收拢败兵。
  双方你来我往,斗得十分精彩——当然,一切点到即止,不会玩真的。
  “使者觉得场面如何?”高台之上,邵树德诚心“请教”。
  雅各如梦初醒,对着邵树德躬身行了一礼,道:“这样的部队,极少见到,非常精锐。”
  “比之罗马如何?”听完翻译的话后,邵树德点了点头,追问道。
  使者一窒,顿了好一会后,才说道:“很难比较,都一样精锐。”
  邵树德笑而不语。
  他当然不会自高自大。虽然唐人被阿拉伯人称为“高大”,但毕竟都是人,唐人即便比波斯人、阿拉伯人高大强壮一些,又能高到哪去?
  但历史也给了他无与伦比的自信。
  从匈奴、柔然,到突厥、回鹘,再到契丹、蒙古,一拨又一拨的草原铁骑沿着被后世欧洲学者称为“无尽的征服之路”的北线草原,杀向西边,将当地搅得天翻地覆。
  贵族农奴制真的是一种十分适合镇压民变的体制。
  农奴拿着粪叉造反时,可能还没出村,就被村里全副武装的骑士老爷带着一帮侍从狗腿子给镇压了。
  但安定的生活,必然会带来武勇的消退。从东亚频繁的战乱中杀出来的卷王,一旦西征,足以让所有人为之震颤。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