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节(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小儿子出生时,王恽恰好赶上外放,且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夫妻俩没法带着个小婴儿赴任,只得把这个最小的孩子,托付给家中的老母照管。
  然后,这一外放就是十年之久。
  等到王恽因政绩出众,被调回高升前,赶回老家一看,这个小儿子已经被老母惯得没有样子。
  也不是说小儿子不好,只是读书怕苦,练武怕累,稍说他两句,就哭得比小姑娘还厉害。成天倒是愿意跟着祖母一块喝茶看戏,喂鸟八卦。
  王恽有心带去京城,好生管教,老母死活不让。
  说他这么多年都没在跟前尽过孝道,留个孙子承欢膝下,怎么还想带走?
  如果是旁人,智计百出的王首辅自然有无数手段,可面对无理取闹的老母,他也是半点没辙。
  只得留下几个心腹,管着小儿子的人品功课,不要走上歪路,就上京赴任了。
  然后又是十年,小儿子长大了。
  喝茶看戏,喂鸟八卦的毛病虽没改,却也没有玩物丧志,做什么出格的事。后来考了个秀才功名,就死活读不下去了。
  不想念书也没什么,好好娶个低门小户的姑娘,日后安心做个田舍翁就是。
  可王家老太太不干!
  人家当时还健在,身体还健朗,顿时挥舞着拐杖,逼王恽给小孙子说门好亲事。还点名一定要世交管家的姑娘,还得是嫡出。
  王恽可为难坏了,头发都不知愁白多少根。
  管家以诗书传家,姑娘从小都跟儿子一样读书识字,个个出口成章,谁看得上王家这个没用的草包呢?
  最后给要死要活的老母闹得没办法,他只得腆着老脸去求老友。
  管家也为难。
  多年世交,他们自然也不愿伤了与王家多年的情份。可就王家那小儿子,庶出都不愿嫁,何况嫡出?
  最后管奉看老爹实在为难,主动表示愿意嫁到王家。
  唯一的条件就是,除非她无子,否则不许纳妾。
  她说得也对,嫁去王家,就等于自断前程,诰命什么的,都不要想了。那总得让她日后在姐妹们面前,有个能拿得出手来说道的地方,否则可怎么抬得起头?
  王家自然同意。
  而管奉嫁去之后,头胎就生了个大胖小子,王家上上下下自然没人敢提纳妾之事。
  后面管奉生儿育女,操持家务,虽然丈夫没什么用,但顶着王首辅的金字招牌,管奉日子倒也好过。
  如此二十年就这么平平淡淡过去,几个儿女也渐渐长大成人,在管奉的悉心教养下,倒是没一个象那个没用的老爹,都很争气。
  两个儿子,一个进士一个举人,大女儿因才貌双全,风风光光嫁了某年榜眼,夫家亦是门风清正的望族,琴瑟合谐,十分美满。
  按说等操办完小女儿的婚事,就没什么可操心的了,谁知已界不惑之年的丈夫,偏就恋上了一个晚辈丫头。
  还是老祖母那边的亲戚。
  管奉气得不行,偏偏家里老太太不讲理,又装糊涂又装可怜的,想逼管奉认下此事。
  把管奉气得离家出走,差点跑到南海普陀寺去出家,不想路上遇到夏珍珍母女送南湘儿奔丧,才有义结金兰那些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