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11)(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圣驾在江宁停了小半个月,康熙接见了许多大臣,还换了便服带着胤祉胤禛去外面亲自感受百姓的生活如何,江南富庶,自从官道通常,商贾来往便利,外出经商的人越来越多。
  商贾不只着眼于陆上,搭船出海的也越来越多。
  父子三人带着侍卫在外面溜达了几圈,然后就准备离开江宁,天气越来越暖和,马上就到雨季,再不巡视河道,等下了大雨再巡视就来不及了。
  黄河对中原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远古开始,这条大河就养活了无数人,同样也吞噬了无数人的生命,历朝历代,治理黄河都是重中之重。
  明朝末年战乱频繁,河堤多年失修,洪涝灾害频发,大的决堤就有八十多次,已经没法说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
  康熙继位的时候,黄河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理的地步,再不治理,黄河周边就真的不能住人了,百姓可以迁移到别的地方,但是沿岸都是上好的庄稼地,难道也荒着不成?
  黄河淮河没法合流入海,运河也受到波及,漕运受阻,影响的不只有河岸两边的百姓,更是全天下。
  江南的粮食主要靠河道运输,如果漕运受阻,麻烦可就大了。
  在大家伙儿收拾好东西要离开江宁的时候,胤祈终于克服了水土不服,可怜的九阿哥好不容易随驾来了次江南,愣是在织造府中一次门都没出过,简直是闻着伤心,见者落泪。
  康熙要巡视运河,车队没有按着来时的路回去,而是绕到运河,顺着河道前行。
  外面悄无声息开始下雨,胤禛拉上帘子不让风吹进来,不紧不慢的给弟弟们讲历朝历代如何治理黄河。
  从上古神话到春秋战国,治水基本采用都是疏通为主,围堵为辅,大禹治水便是如此,将地形地势熟记于心,然后沿着低洼的地方,以人力硬生生将河道挖开,让黄河能够沿着原本的道路入海。
  孟子有言,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所谓的道,就是利用水往低处流的现象来治水,黄河淤泥多,将河道挖宽,水就能继续往大海的方向流,而不是走到半路就决堤。
  但是人力毕竟有限,上游不断的有泥沙冲下来,拓宽河道治标不治本,等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姓越来越多,住在上游还好,下游的百姓简直苦不堪言,一旦遇到黄河决堤,身家性命就都保不住,于是,治水又变成了围堵。
  所谓围堵,就是沿着黄河经过的河道,在岸边修筑堤坝,防止河水泛滥成灾。
  但是黄河是条非常难缠的河,历年来频繁改道,修筑堤坝也要追着河道跑,尽管修堤很麻烦,该修还是得修。
  据史书记载,大规模治理黄河是从两汉开始,那是的黄河已经成为地上悬河,不好好治理的话,情况就会和他们现在一样,年年发大水年年遭灾。
  东汉永平年间,黄河在河南决口导致河道南移,两岸无数百姓葬身鱼腹震惊天下,汉明帝慌忙派当时的能臣王景到河南治水,不管怎样,绝对不能再发生这样的事情。
  天底下一共才多少人,黄河决口一次就害了那么多百姓,多来几次他们大汉的江山还要不要了?
  王景到河南后研究许久,疏通河道、建堤坝、修水门历尽千辛万苦才终于找到好用的法子。
  黄河已经是地上河,水里泥沙堆积,每年进入汛期水量就会暴涨,按照以前的法子修堤坝已经起不到作用。
  只是劳民伤财也就罢了,若是劳民伤财还起不到作用,那还不如不给干。
  王景琢磨了很长时间,然后琢磨出个好法子,就是修双重堤坝,让黄河的水从里面堤坝的上游放出来,经过外面堤坝的阻拦,再从下游流回黄河,这样虽然更加劳民伤财,但是能将河水中携带的泥沙留在两个堤坝之间,河床就不会抬高的那么快。
  此法一出,功在千秋,黄河此后八百多年都没再有大的决堤。
  四哥,为什么没有不用劳民伤财还能治理黄河的法子?胤祈举手,小声问出自己的问题。
  这中世间安得两全法的问题就很烦,为什么不能两全其美呢?
  要是有法子,咱们汗阿玛现在也不至于那么忙活。胤祚低声回了一句,拍拍弟弟的手,让他继续听。
  他知道两汉之后开始大规模治理黄河,此后黄河一直安生了八百多年,直到宋朝开始,胡乱治理不顾后果,这才彻底将之前的大好局面给打破,造成黄河频频决堤,原来在两汉之前,黄河就已经开始作乱了。
  接下来宋朝的治水,那简直是没法说。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