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6【中国的“印度公司”】(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能解决,但可以绕开,”黄起充胸有成竹的笑道,“我想请问诸位,现在最不缺的货物是什么?”
  “当然是棉布!”
  众人异口同声回答。
  黄起充拍手道:“那我们就主营棉布贸易!棉布生意,在马六甲以东竞争激烈,我们可以直接运去印度啊。我早就打听过了,棉布在印度很好卖,我们在巨港、椰城被压价,都是那些大商社刻意挑起的。英国人、荷兰人、波斯人、印度人,还有巨港、椰城的汉人,他们把棉布转运到印度,可是赚得盆满钵满。”
  “我们把棉布卖去印度,就等于跟你说的那些转运商竞争,”陈复俊问道,“人生地不熟的,怎么能保证竞争得过?”
  “当然跟葡萄牙人合作!”
  黄起充笑道:“印度的东海岸,都被荷兰给霸占了。葡萄牙人的商船,只要敢越过东海岸,被荷兰人遇到了就抢劫。现如今,葡萄牙商船几乎不再过来,只能把印度西海岸的货物运回欧洲。我们干脆就跑远点,把棉布运去西海岸,一部分卖给印度陆商,一部分卖给葡萄牙运回欧洲。”
  “太远了吧。”众人颇为担忧。
  他们都是只有几条船的小海商,有些甚至只有一条船。即便是印度东海岸,他们都觉得太远风险巨大,更别提跑去西海岸搞贸易。
  黄起充说道:“这就是合股的好处,以前大家不敢跑太远,是万一船沉了就承担不起。今后大家合伙做生意,加起来有海船几十艘,遇到风暴沉几条也能扛住。”
  “另外,我们合股的商社,还可以去美洲做生意。三分之二的船跑印度,三分之一的船跑美洲,主营棉布,兼营其他货物。美洲贸易我也打听过,李先生跑了好些年,只沉过一条船,不像我们想的那么危险。”
  “诸位同仁,愿意合股的,就站到戏台上来,咱们唱一出好戏,给那些大商社看看!”
  有几个海商,没有多加思考,就踱步走上戏台。
  剩下的则犹豫不决,但最后多半还是同意了,只有一位海商默默退出戏园。
  算上黄起充在内,正好十八家股东,起名为“印度商社”。
  他们花了两个月时间,统合原有的资金、船只、货物、人手、店铺。组织起三十多艘海船,浩浩荡荡驶离广州,沿途停靠补给,穿越马六甲海峡前往印度。
  这支船队当中,60%的货物都是棉布。
  棉布产量太大了,没有哪个能操控市场,只要想买肯定能买到。另有20%是铁制品,广州背靠佛山,使用蒸汽机冶炼,钢铁产量巨大,同样不愁没有货源。
  他们绕过印度的最南端,航行至葡萄牙港口柯钦停靠。
  由于荷兰阻断航道,柯钦港的葡萄牙人,只能通过印度商人买中国货。而印度商人,又是在椰城、巨港进货转运,那里的货物是广东商贾卖出的。中间倒手,进港出港,装货卸货,成本迅速提升。
  黄起充的“印度商社”,如今开启直通航线,可把葡萄牙人给乐坏了。
  柯钦港吃不下几十船商品,让他们继续往北走,最终在果阿把商品全部售空。
  除了卖给葡萄牙人之外,还卖了许多给印度人。
  那里是起义者西瓦吉的地盘,这几年实力迅速膨胀,同时在跟莫卧儿和比贾普尔作战。
  听说中国人运来大量商品,西瓦吉亲自接见他们,问道:“你们能搞来火枪和火炮吗?只要是火器,运来多少我买多少,金银不够我就用货物来交换。”
  此次贸易的负责人叫陈时春,面色为难道:“非常遗憾,火枪和火炮在中国属于违禁品。”
  西瓦吉颇为失望,又问:“刀剑和盔甲呢?”
  陈时春说道:“刀剑和盔甲贸易,需要在官府报备,可以少量运来印度。”
  大同朝廷严禁私自制造、运输、贩卖火器,但对刀剑和盔甲的管理不太严格。
  首先,大同军的制式兵器和盔甲,在民间是被绝对禁止的,就连农兵操练的时候,都只能使用近似代替品。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