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魏村人口不多,一共才不到二十户人,又不像其他村子有水田,有溪流,只有两百来亩旱田,其中还有些是山地,十两银子摊到每家都是一笔不小的钱。大家商议了一下,就在路口搭了个棚子,放些竹茶奁茶壶,派几个小孩子看着,若有人来,就叫大人来,请人喝杯茶,求几个过路钱。
  瑶光听到塑像竟然要十两银子,画壁画也要五两,和薛娘子对视一下,心中已有主意。
  薛娘子对村长叹道:“老丈说得甚是可怜。我等竟不知,塑像画壁要这么多银两。当年土地庙是怎么建成的?塑像的是谁?也这么贵么?”
  村长还有点骄傲呢,“当年我们村子出了位能人,魏菩大人就是我们村的!这像和壁画都是他做的。一文钱都没要。”
  薛娘子一听也惊了,“魏菩?”魏菩,一位自学成才的天才画家、雕塑家、艺术家。自幼家贫,没钱考画院,就在街上摆摊子卖年画,被画院掌院祝邱山看到,慧眼识英才,收了他当徒弟,还将一个女儿嫁给他。魏菩的原名不雅,后因为他画的菩萨像成名,被称为魏菩。京都广源寺大殿四位菩萨像全是他所做。
  瑶光听薛娘子讲解之后对魏菩早年作品很感兴趣,便让村长带着大家一起去土地庙看看。
  进到村里,瑶光这才明白为什么王顺和王妈妈听到她想进村看土地庙都一脸怪相了。
  这村里的地,是真的泥巴路。
  前几天下过雨,地上依旧泥泞,上面踩着大大小小来往的脚印,一个坑一个坑的,还臭烘烘的,不知道是狗屎还是什么。翠羽早已掩住了鼻子,紫翎虽然没掩鼻,但明显不敢用力进气。就连见多识广的薛娘子都懵了,下不去脚!她去的地方虽多,要么是名山大川,要么是宝刹古寺,她穿戴上不挑剔,但是会享受啊,这种稀泥糊涂路,真是没走过。
  可这时说不去了,也太尴尬了些。
  还是竹叶为众人解了围。她问村长,“老丈,可有牛车或是骡车给我家娘子坐?”村中的泥巴路很窄,瑶光的马车快比路还宽了,且是两匹马一同拉的,根本进不来。
  村长忙叫个半大小子,“去磨坊,把骡子套上板车赶来!”
  不一会儿,骡子车来了,村长还叫两个婆子寻了几对高底木屐子来,竹叶自小在乡村长大,会踩这种仿佛小高跷一样的木屐,就和王顺跟一个小厮各穿上木屐,扶着薛娘子、瑶光和王妈妈上了车。至于紫翎翠羽,瑶光不忍心看她俩受罪,便命她们在车中守着,煮一壶茶待她们回来喝了才走。
  到了村后,一座小庙贴着山崖壁而建,省了一面墙,门窗不久前才刷了红漆,看得出村民们对土地公还是挺照顾的,可是进了小庙,土地公公歪歪地坐在供桌上,身上虽还披着一块红绸,但是左半边身子上的彩色化成了一团,瞧着颇是可怜。
  再看四壁,上面的壁画也多有腐朽。这小庙两面山墙没有开窗子,只大门两侧各有一个小窗,里面黑乎乎的且一股不好闻的潮气。王顺提着灯,瑶光薛娘子才勉强看得清壁画。
  瑶光没见过广源寺的四座菩萨像,但猜想这个土地庙大概真是魏菩早年的作品,人物不怎么灵活,布局也很普通。但薛娘子还看得津津有味。
  瑶光有些失望,出了土地庙,看着庙后面的山壁说,“这里建庙原本就不妥。”山崖顶端有个倒钩般的山石,上面有许多芬芳的野花,还有几棵枝干虬然的松树,但山上雨雪都会顺着这块山石流下来,自然都流在庙顶上。庙建在这儿,固然省了一面墙,可是房顶却要承受更多的雨雪浇打侵蚀。
  薛娘子同意:“我在川中和甘州游玩时也见当地人贴着山势建庙修像,有的是将山壁凿个洞,或塑佛像,或者干脆建个小寺庙,留着石头做柱子,也有在石壁上画像的,不知用的是什么颜料,竟然千年不腐。”
  瑶光知道她说的是石窟。如果空气干燥,石窟壁画确实可保留上千年依旧鲜艳如昔。比如敦煌莫高窟。
  回到村边路口,瑶光命王顺给村长五吊钱,资助他们建庙。村长千恩万谢。
  回庄子的路上,瑶光问薛娘子,“先生,咱们买些油漆和颜料吧。”
  她决定了,要画就画点大的。
  第26章 搞大的
  翌日,瑶光派人去京城买了各色油漆和颜料回来。
  学油画要自己调颜料。
  修复油画和壁画,不仅要会调颜料,还要会亲手制作颜料。
  许多当时的大师用的颜料、画法在现在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比如瑶光很喜欢的画家波提切利,他活跃于文艺复兴时期,他最著名的两幅传世名作《春》和《维纳斯的诞生》都是蛋彩画。
  什么是蛋彩画,呵呵,顾名思义,就是把蛋加在颜料里调和之后做的画。
  这种画完成之后好一阵子都会有蜜汁气息。
  这种画法在一个世纪后当画家们找到更好的调色介质后被淘汰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